黄瓜霜霉病防治技术要点

发布日期:2018-05-29 03:41

一、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子叶被害期初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该病症的表现与品种抗病性有关,感病品种如密刺类呈典型症状,病斑大,易连结成大块黄斑或迅速干枯;抗病品种如津研、津杂类叶色深绿系列,病斑小,褪绿斑持续时间长,在叶面形成圆形或多角形黄褐色斑,扩展速度慢,病斑背面霉稀疏或很少,一般较前者迟落架7~12天。

二、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津研1号、4号、,宁丰1号、2号,冀菜2号,郑黄2号。保护地可选用津杂3号、4号,济南密刺。

2、栽培无菌苗,改进栽培技术。育苗温室与生产温室分开,减少苗期染病。采用电热或加温温床育苗,温度较高湿度低,无结露发病少;定植要选择地势高、平坦、易排水地块,采用地膜覆盖,降底棚内湿度;生产前期,尤其是定植后结瓜前应控制浇水,并改在上午进行,以降底棚内湿度;适时中耕,提高的温。

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补施co2,黄瓜生长后期,植株汁液氮糖含量下降时,叶面喷施0.1%脲素加0.3%磷酸二氢钾,或叶面施用喷施宝,每毫升对水11~12升,可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4、生态防治。所谓的生态防治法是利用黄瓜与霜霉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采用利用黄瓜生长发育,抑制病原菌的方法达到防病目的。方法如下:上午,日出后使棚温讯速进入25~30℃湿度降到75%左右有条件的早晨可排湿0.5小时,实现温湿度双限制,抑制发病,同时满足黄瓜光合成条件,增强抗病性。下午温度降到20~25℃,湿度降到70%左右,即实现湿度单限控制病害,温度利于光合物质的输送和转化。夜间温湿度交替限制控制病害。前半夜湿度控制小于80%,温度控制在15~20℃利用底温控制病害。有条件的下半夜湿度大于90%,除采取控温10~13℃底温限制发病抑制黄瓜呼吸消耗外,尽量缩短叶缘吐水及叶面结露持续的时间和数量,以减少发病。夜间气温达到10℃以上,日落后采用“破堂”通风加底风,通风面积为大棚面积的1/10左右,通风时间为本1~2小时。当叶间气温高于12℃时即可整夜通风。遇有阴雨天气,夜间也可以通风降湿,但不宜浇水。早晨浇水后要注意把棚温提高到30℃,维持1.5小时左右,再放风降温排湿,然后再提温,利于控制病害。

5、药剂防治:1保护地棚温室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烟雾法,在发病初期亩用45%百均清剂200~250克,分放在棚内4~5处,用香或卷烟等暗火点燃,发烟时闭棚,熏一夜,次晨通风,隔7天熏蒸1次,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粉尘法,喷雾法交替轮换使用。粉尘法于发病初期傍晚用喷雾器喷洒5%百菌清粉尘剂,或10%的多百粉尘剂、10%防霉灵粉尘剂,每亩次1公斤,隔9~11天1次。2喷雾法,发现中心病株后首选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霜霉病白粉病混发混发时,可选用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加15%三磋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霜霉病与碳疽病混发时,可选用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使用时,先配好前一杀菌剂后,再据前一杀菌剂的水量及后一杀菌剂倍数,计算出后一杀菌剂的药量配成。一般现用现配,未发现药害,可据品种、气侯及病虫类因地宜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