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青枯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18-04-02 16:22

一、分布及危害

桉树青枯病是桉树的一种新病害,1982年由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曹季丹首先发现,当时主要发生于从巴西新引进的柳桉[Eucalyptussaligna]和巨桉[E.grandis]上,前者发病较重,为17%,后者为13.3%。由柳桉和窿缘桉杂交的柳窿桉也发现青枯病。尔后在广西、广东、海南的许多引种点上,亦相继发现青枯病。在尾叶桉[E.urophylla]、巨尾桉[E.grandis×E.urophylla以及柠檬桉[E.citriodora等桉树上也有发生,发病率为2%]]~10%不等。

二、症状

林间感病幼树症状大致可以分为2种类型:一是急性型,病株叶片急剧失水凋萎,不脱落而悬挂于树枝上,呈典型青枯症状。根茎木质部变褐色坏死,枝干外面有时出现黑褐色条斑。后期根部腐烂,皮层脱落,木质部和髓部坏死,有水浸沤的臭味。剖视病根或病茎横切面,有淡褐色的细菌溢脓自变色木质部溢出。二是慢性型,植株发育不良,较矮小,叶片失去光泽,基部叶片先变成紫红色,渐向上蔓延部分枝条和侧枝变褐色坏死,后期叶片脱落,严重时亦可整株死亡。这个类型植株由发病到整株枯死,时间稍长,通常为3~6个月或更长。

三、病原

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Smith],Buddenhagen(1962)小种I,Hayward(1964)生化型Ⅲ。菌体单生,短杆状,两端钝圆,两极着色较深,大小为0.54~0.72µm×1.10~1.65µm。具极生鞭毛1~3根,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无芽孢和荚膜。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边缘整齐,表面稍凸起,不透明,粘稠,先为乳白色,后渐变为浅褐色至褐色。

据研究,本病菌与木麻黄青枯病菌一样,都能利用乳糖、麦芽糖、纤维二糖、甘露醇、甜醇和山梨醇。本病菌的鉴别寄主范围与木麻黄青枯菌一样,都能侵染茄子、花生、烟草、番茄;在含有L—酪氨酸的培养基中培养48h,各菌株上都能产生黑色素,亦与木麻黄青枯病一致。

四、发病规律

桉树青枯病一般在4~11月份发生,以高温多雨的7~9月为发病高峰期。在广东病区调查和室内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桉树物种间和地理种源间对青枯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高抗树种有巨桉×尾叶桉、柳桉7451、柳桉7651、雷林一号桉、柠檬桉(龙门)和窿缘桉等,中抗树种有柳桉13341、杂种桉、小果灰桉、巨桉、柳桉13522、柠檬桉52号、赤桉12501、雷林一号桉(东圳)、柠檬桉(化家)、柳桉13434和柳桉13334;感病的物种有刚果12号桉、尾叶桉和赤桉13923等。

五、防治措施

1、对新引种的桉树,密切注意青枯病发生,及时拔除消毁,并注意土壤排水及土壤消毒处理。

2、选育抗病速生物种或地理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