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症状
棚室或露地的黄瓜均会发病,以棚室黄瓜受害重。该病主要为害果实和茎蔓,果实染病多在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并长出白色的浓密菌丝,而后菌丝纠结成黑色菌核。茎蔓染病时,开始在近地面的茎部或主侧枝分杈处产生褪色水浸状斑,后逐渐扩大,呈淡褐色,高湿条件下,病茎软腐,长出白色棉毛状菌丝。病茎髓部遭破坏腐烂中空,或纵裂干枯。茎表皮纵裂,但木质部不腐败,故植株不表现萎蔫,但病部以上叶、蔓凋萎枯死。叶柄、叶、幼果染病时,开始呈水浸状并迅速软腐,后长出大量白色菌丝,菌丝密集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二、发病规律
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的菌核会随播种操作进入田间,留在土壤中的菌核遇到适宜温湿度条件时即可萌发,在地表出现子囊盘,放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侵染衰老的花瓣或叶片。在田间,带菌雄花落在健叶或茎上经菌丝接触,易引起发病,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直到条件不适宜繁殖时,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随种株混入种子中越冬或越夏。病菌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高湿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