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对策

发布日期:2018-02-23 10:24

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因病虫害损失严重。近些年,由于耕作栽培方式的改变,品种抗性的下降,加之气候的异常因素的影响,使水稻病虫灾害呈加重的趋势。为确保水稻稳产增收,尽早遏制病虫害暴发流行十分重要。

防治的技术对策

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的特点,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统防统治、分区治理”的技术对策。狠抓重点,兼治次要病虫害,选择性用药与联合用药相结合,提高防效,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保障粮食安全的技术对策。

1.稻瘟病:在前期抓好抗性品种和布局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稻区的生态特点,采取分区治理的对策,科学用药,重点抓“三保”(保苗、保叶、保穗),实施“包、带、治”的技术措施、应用药剂混配病虫兼治,减少施药次数和用药量,减少药剂对环境和谷物的污染。

“包”:防治秧田苗叶瘟。除用药液浸种外,推荐用旱育秧或水育秧种衣剂对稻种包衣,手工或机械包衣均可,照常规方法浸种催芽播种。

“带”:秧苗带药移栽防治本田叶瘟。在秧苗移栽前3-5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75公斤,叶面喷雾,喷药后带药移栽,或在移栽前用三环唑浸秧,即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稀释成750倍液,装入水桶或在秧田挖一浅坑,垫上塑料薄膜,盛入药液备用。将浸泡1分钟左右捞出,堆放半小时左右移栽。

“治”:本田期挑治叶瘟,狠治穗瘟,对在秧田期防治效果欠佳或根本未治的秧苗,移栽本田后在本田发病的田块,应实行药剂挑治,以减少菌源,控制病害蔓延;穗瘟特别是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是本田稻瘟病防治的关键。重点防治对象田是常发病区,种植感病品种,叶瘟发生的田块和相邻稻田。防治时期是水稻孕穗末期(破口期)。主要药剂: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亩用量100克或75%丰登,亩用量20克。水稻抽穗后,可选用40%富士1号乳油,亩用100毫升或30%稻瘟灵乳油,亩用1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但一定要注意保证喷药细致周到。

2.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在平坝稻区发病较重,病害在高温、高湿、重施氮肥条件下,发生危害损失较大。目前防治上,水稻品种间抗性虽有差异,但缺乏高抗品种;生产上采用控制水肥结合药剂保护,仍可减轻受害。即在水源充足的地区,于水稻分蘖末期,实行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控制施化学氮肥的数量,阻止水稻无效分蘖的增长,防止稻株间过早郁闭,降低湿度,减少发病。施药时期,在水稻分蘖盛期至孕穗期。施药指标,掌握在稻丛发病率:常规稻达15-20%,杂交稻达30%以上时,施药1-2次(间隔10-15天),重点保护稻株上部3片功能叶。主要药剂:可选用5%井岗霉素水剂(亩用150毫升)或10%井岗霉素晶粉(亩用50克),或15%粉锈宁100克,25%粉锈宁50-75克,可兼治稻曲病、云形病、稻粒黑粉病等多种穗期病害。每亩喷药液75-100公斤,重点喷稻株中下部,注意均匀周到。

3.水稻螟虫:水稻螟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及大螟,以二化螟为主,部分稻区有三化螟的危害。在螟虫防治措施上,除消灭虫源(稻草、稻桩等的越冬螟虫)外,主要是药剂防治。今年,螟虫越冬基数高,第一代二化螟防治应以秧田期为重点,采取狠治一代,挑治二代“压一控二”的策略,兼治三化螟、大螟等。挑治二化螟第二代,选择第一代二化螟防治效果差的秧田或漏治的秧田育苗移栽的本田和局部发生三化螟的田块,为主要对象田进行防治。防治适期:二化螟在7月中下旬,三化螟为7月上中旬。防治指标:三化螟以枯鞘率达5%左右,三化螟在卵盛孵初期进行防治。主要药剂有25%杀虫双水剂,90%杀虫单原药,bt乳剂,80%比双灵和5%锐劲特悬浮剂等。在两种螟虫第二代发生不同步时,建议采用持效期较长的锐劲特,叶面喷雾,可兼治稻飞虱、纵卷叶螟、稻蝗等。施药部位重点是水稻中下部,注意维持田间水层(5厘米左右),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稻飞虱:稻飞虱是迁飞性害虫。发生危害主要是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随气流传入,防治上除选用抗虫品种外,重点是药剂防治。防治时期:白背飞虱在7月上中旬,褐飞虱在8月上中旬。防治指标为百丛虫量达1500头以上。主要药剂可选25%扑虱灵、10%吡虫啉(大功臣)或锐劲特等,叶面均匀喷雾,可兼治多种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