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三种白穗病的区分与防治

发布日期:2018-01-24 21:11

所谓的小麦白穗病是指在小麦灌浆后期,原本黄绿色的麦田出现一片片白穗或零星白穗,看上去特别扎眼,严重影响着小麦产量。当前生产上能引起小麦白穗的主要病害有小麦全蚀病、纹枯病及根腐病。尽管这三种病害都能引起小麦的白穗,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一.三种白穗病的区分

1.症状区分:从表现症状来看,全蚀病表现为成片的白穗,远远望去黄绿的麦田中如同画上一块一块大小不等的白色“地图”,严重麦田40-60%麦穗都成了白穗,拔起来看看,小麦根部和茎部1-2节都变成黑色,黑亮黑亮的如黑膏药状,全蚀病典型症状为“三黑”,即:黑根、黑脚、黑膏药,病株易于拔起。发生纹枯病的麦田一般表现为零星白穗,在黄绿的麦穗中零星夹杂着白穗,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小麦纹枯病主要侵染叶鞘,先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褐色病斑,慢慢发展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叶鞘上呈云纹花秆状,最后病斑侵入茎壁,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眼斑,茎壁失水坏死,病株因养分、水分供应而形成枯株白穗,形成零星白穗,纹枯病的典型症状是病株“花秆”、叶鞘上生“云纹状斑”。发生根腐病的麦田表现为零星白穗或小片的白穗,主要侵染茎基部、根及分蘖节,造成褐变,病部组织逐渐坏死,上生黑色霉状物,最后根系腐朽呈褐色(全蚀病根为黑色)。成株期麦叶上生梭形或椭圆形褐斑,扩大后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褐色大斑,中部色浅,气候潮湿时上生黑色霉状物造成“叶枯”,发生严重的麦田,麦粒胚部变黑形成“黑胚”,所以根腐病的典型症状是“根腐”、“叶枯”、“黑胚”。

2.病原上区分

小麦全蚀病原为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主要以菌丝在病残体或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小麦纹枯病原称喙角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称为禾谷丝核菌等4个菌丝融合群和称立枯线核菌融合群,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小麦根腐病病原为禾旋孢腔菌,属子囊菌,格孢腔菌目,以分生孢子沾附在种子表面与菌丝体潜在种子内部越夏、越冬;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也能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因此土壤带菌和种子菌是苗期发病的初侵染源。

二.三种小麦白穗病的防治

小麦全蚀病、纹枯病及根腐病虽然病原不一样,但是都属于土传病害,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可用采取农业措施和药剂防治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做到一药多防,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污染。

1.科学施肥,重病区处理土壤

小麦要想正常生长发育,除了需要氮、磷、钾三种大量元素外,还需要钙、镁、硫、铜、锌、铁、硼、氯、钼等中微量元素,这些元素中的任何一种得不到满足,小麦就会抗性差、易得病,不但产量受到影响,而且品质也低,在当前小麦生产上农民往往是重氮轻磷,施钾肥少,不施中微量元素肥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中微量元素肥料的作用,长期以来造成中微量元素供应不足,小麦易得病、易倒伏、产量低。施氮肥过量也是导致全蚀病和纹枯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要大力推广“稳氮、增磷、施钾、补微”的施肥技术,提倡配方施肥,以满足小麦生长对各种元素的需要,在小麦播种前亩施氮磷钾复合肥35-40公斤+中微量元素肥料3-5公斤。特别是硼肥的施用,明显提高对全蚀病的防效。对全蚀病发生重的麦田进行土壤处理,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公斤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公斤,与细土20公斤拌匀制成毒土,在麦田均匀撒施,然后整地播种。

2.种植抗病优种、推迟播种,降低播量,进行种子处理

选用冀麦585、石麦22、河农7069等抗性品种,并适当推迟播期,石家庄区域于10月3日-10日播种,亩播量10-13公斤,在播种前亩用1%申嗪霉素悬浮剂10毫升,或2%戊唑醇种衣剂10毫升进行种子包衣,晾干后播种。对三种小麦白穗病、黑穗病都有很高的防效,并兼防白粉病、锈病。

3.加强春季管理,进行灌根补治

对春季返青后有发病迹象的麦田,要及时喷淋药液进行防治,亩用1%申嗪霉素悬浮剂30毫升兑水45公斤,去了喷雾器喷头,向小麦茎基部冲淋药液,亩用药液量45公斤以上。如果在喷淋时每喷雾器水再加入3-5毫升爱多收生长调节剂,则能起到治病、防倒、抗春寒、促返青的综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