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技术方案

发布日期:2018-01-21 23:10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在国内主要发生在东北稻区,在南方,浙江也曾有发生;在国外,匈牙利是最先发现本病并有报道的国家。这是一种偏向北方稻区的病害。

[症状](图版8)细菌性褐斑病发生于水稻、陆稻的叶片、叶鞘、茎、穗及小枝梗上,病斑呈褐色。叶片上的病斑,初为赤褐色、水浸状小斑点,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或不正形条斑,病斑为褐色,周围有黄色晕纹,后期病斑中心组织坏死,变灰褐色,并常融合一起形成大条斑。病斑可以在叶面的任何部分发生,略呈水渍状,常连接平合成不规则形的大斑。叶鞘上病斑多发生于包穗的叶鞘上,初为赤褐色、水浸状短条斑,多数融合呈不正形大斑,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坏死,变灰褐色。穗上一般多发生于抽穗后不久的谷壳上,病斑近圆形,为污褐色的小斑点,抽穗前当剑叶叶鞘发病严重时,往往使穗不能正常抽出,对产量影响较大。

[病原](图版8)PseudomonasoryzicolaKlement

为两端钝圆的杆状菌,时有弯曲,大部分单生或成双链,不形成孢子和荚膜,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反应,有1~3根极生鞭毛。

[发病规律]病原细菌能在被害的水稻、陆稻及杂草寄主的组织和种子上越冬。带病种子第二年播后能使幼苗得病,病组织越冬后也可成为第二年发病的侵染源。

细菌性褐斑病的寄主范围很广,除为害水稻、陆稻外,尚能侵染小麦、小米、高粱及无芒野稗、水稗草、稻稗、狗尾草、东北鹅冠草等二十多种杂草。在东北各地,这些杂草的生育时期均比水稻、陆稻为早,在自然条件下,从4月中旬本病开始在杂草上发生,到5月中、下旬水稻、陆稻出苗后,稻田周围的杂草发病已相当多,病原细菌已大量存在。因此这些杂草也是传播病害的主要来源。病原细菌在稻田水中可以存活20~30天左右,水田灌溉水中如有病菌存在,也可使水稻得病,因而稻田水也是传病的主要媒介之一。

褐斑病在东北稻区从5月下旬水稻幼苗期开始发病,至7月中旬在叶片上大量发生,8月上旬左右叶部病势渐减,抽穗前后为害穗及剑叶叶鞘。

[防治]不同品种对细菌性褐斑病存在着抗病性差异,故选用当地抗病良种是防治本病的有效途径之一。病菌主要来源于稻田周围杂草,因此清除杂草,减少病菌来源,可以减轻发病。此外,要注意田水清洁,严防从病田流入无病田。

据东北报道,防治细菌性褐斑病使用龙克菌(噻菌铜)防治效果很好。使用方法:亩用100克20%龙克菌SC兑水50公斤(弥雾兑水10公斤),于发病初期喷药1次;过7-10天后可视病情发展和天气情况,酌情再喷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