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背飞虱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发布日期:2018-01-18 02:42

一、白背飞虱形态特征

白背飞虱分为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体长3.8-4.6毫米;短翅型体长2.7-3.5毫米。雄虫大部分为黑褐色,雌虫大部分为灰黄褐色。前翅淡黄褐色,透明,有的翅端近背缘具暗褐色,翅斑黑褐色。触角圆筒形,第一节长大于宽,第二节约为第一节长的2倍。前胸背板宽于头部,短于头顶中长,侧脊不伸达后缘。后足胫距薄,后缘具齿。卵长0.7毫米,新月形,前期乳白色,后期淡黄色。5龄若虫体长2.9毫米,灰黑与乳白镶嵌,胸背具不规则的暗褐色斑纹,边缘界线清晰,腹背第三、四节各具1对乳白色“△”形大斑,第六节背板中部有1条浅色横带。体形近橄榄形,头尾较尖。

二、白背飞虱发生规律

各地每年迁入的初发虫源比褐飞虱早,持续时间长,且峰次多。年发生世代因地而异,在25℃下完成一世代约26天。发生时间分别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害分蘖至圆秆拔节期的早、中稻。白背稻虱亦属长距离迁飞性害虫,热带稻区随气流逐代逐区迁入,其迁入时间一般早于褐飞虱,一年发生4~11代不等。白背稻虱在稻株上的活动位置比褐飞虱和灰飞虱都高。成虫具趋光性,趋嫩性,生长嫩绿稻田,易诱成虫产卵为害;卵多产于水稻叶鞘肥厚部分组织中,也有产于叶片基部中脉内和茎秆中,有5―28粒,多为5~6粒。长翅雌虫可产卵300~400粒,短翅型比长翅型产卵量约多20%。若虫一般都生活在稻丛下部,位置比褐飞虱高。3龄以前食量小,为害性不大,4~5龄若虫食量大,为害重。白背稻虱的温度适宜范围较大,在30℃高温或15℃低温下都能正常生长发育,而对湿度要求较高,以相对湿度80―90%为适宜。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的年份,易导致大发生。在水稻各个生育期,成、若虫均能取食,但以分蘖盛期、孕穗、抽穗期最为适宜,此时增殖快,受害重。

三、白背飞虱危害特点

成虫产卵在叶鞘中脉两侧及叶片中脉组织内,每卵条粒数2-31粒,平均7.3粒。若虫群栖于基部叶鞘上为害,受害部先出现黄白斑,后变黑褐色,叶片由黄色变棕红色,重者枯死,田中出现黄塘。

四、白背飞虱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创造不利于白背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2、生物防治:白背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白背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护利用好天敌,对控制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3、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取重点防治,主要采用吡虫啉、吡蚜酮进行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