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麦吸浆虫强化措施莫放松

发布日期:2018-01-16 15:26

一、如何识别:小麦吸浆虫是小麦产区一种毁灭性害虫,有红吸浆虫、黄吸浆虫2种,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为害,造成秕粒、空壳。一般受害麦田减产10%~30%,重者减产50%~70%,甚至造成绝收。该虫个体小,成虫体形像蚊子,体长2~2.5毫米,体呈桔红色或鲜黄色,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红吸浆虫幼虫橙黄色,体长3~3.5毫米;黄吸浆虫幼虫黄绿色,体长2~2.5毫米。蛹的体色呈桔红色或黄绿、鲜黄色。

二、发生特点:两种吸浆虫均一年发生一代,遇不良环境幼虫有多年休眠习性,所以也有多年一代的。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冬、越夏。一般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土表,4月中下旬大量化蛹,蛹羽化盛期在4月下旬~5月上旬。成虫出现后,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随之大量产卵(黄吸浆虫略早于红吸浆虫)。黄吸浆虫多产卵于在初抽穗麦株的内外颖里面及其侧片上,一处产5~6粒,卵期7~9天。红吸浆虫多产卵于在已抽穗尚未扬花的麦穗颖间和小穗间,一处3~5粒,卵期3~5天。幼虫孵化后,随即转入颖壳,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吸取汁液为害。老熟幼虫为害后,爬至颖壳及麦芒上,随雨珠、露水或自动弹落在土表,钻入土中10~20厘米处作圆茧越夏、越冬。

三、影响吸浆虫发生的几个因素

1温度:幼虫耐低温不耐高温,越冬死亡率低于越夏。越冬幼虫在10厘米土温7℃时破茧活动,12℃~15℃时化蛹,20℃~23℃时羽化成虫,温度上升30℃以上时,幼虫即恢复休眠。

2湿度:在越冬幼虫破茧活动与上升化蛹期间,雨水多(或灌溉)羽化率就高。湿度高时,不仅卵的孵化率高,且初孵幼虫活动力强,容易侵入咬害。小麦扬花前后雨水多、湿度大、气温适宜常会引起吸浆虫的大发生。天气干旱、土壤湿度小则不利发生。

3土壤:壤土的土质疏松、保水力强利于发生。粘土对其生活不利,砂土更不适宜其生活。红吸浆虫幼虫喜碱性土壤,黄吸浆吸虫喜较酸性的土壤。

4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发生重,两期错开则发生轻。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对于吸浆虫发生严重的麦田,最好与棉花、油菜等其它作物进行轮作,以避开虫源。

2、药剂防治可采取“一撒加一喷”的方法:在小麦拔节到孕穗前,亩用50%辛硫磷0.5~1公斤拌细沙15~20公斤均匀撒施(撒药后浇水),以杀死刚羽化成虫、幼虫和蛹;在小麦抽穗后到扬花前的期间,再用4.5%氯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加40.7%乐斯本、或25%仲丁威、或50%辛硫磷等800倍的混合液喷施,可有效杀灭吸浆虫的成虫和卵,且可同时兼治麦蚜,防治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