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应急补救措施

发布日期:2018-01-15 05:45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以灰飞虱为介体传播的病毒病。近年来,该病在各地有愈来愈重的趋势,严重田块病丛率高达50%~80%,受害田块减产均在60%左右。一、症状识别:该病俗称“矮稻”,主要症状表现这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严重时可导致大面积“矮株”而颗粒无收。

二、发生特点:属病毒性病害。该病毒可为害水稻、玉米、高粱、稗草等20多种禾本科寄主,病毒在禾本科寄主上越冬,也可在稻飞虱体内越冬,稻飞虱是传毒介体,以灰飞虱传播为主,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稻飞虱获毒的最短时间为30分钟,1~2天可充分获毒,病毒在稻飞虱体内存活期为8~35天,接毒时间仅1分钟,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浓绿的秧田发病重,水稻的感病生育期主要在秧田期,以分蘖前的1~4叶期最易感病,移栽到本田后,7~10天即可见病株症状,15天病矮株已十分抢眼。

三、补救措施1、补救要求:利用杂交水稻自身的分蘖优势,在重病田及时进行掰蘖补栽处理,即拔出大田已出现的病株,从周边无病稻丛(株)掰出1半分蘖移栽在拔除病丛(株)留下的空穴里,然后酌施速效肥,促进稻苗生长,以保证受害田块仍能得到较好的产量,掰蘖移栽补栽措施操作简单实用,且效果明显。

2、掰蘖补栽的时间:掰蘖补栽具有较强的时间弹性,在水稻移栽后30天内进行处理,仍能获得较好收成,但从增产角度考虑,宜掌握在栽插后15天内完成补栽较为适宜,最迟不超过20天,以保证获得较高产量。

3、掰蘖补栽后的注意事项

(1)补栽后须及时追施速效肥,以促早分蘖、多分蘖、多成穗;

(2)由于掰蘖处理后稻株抽穗时间拉长,生育期有所延迟,有利于后期其他多种病虫如螟虫、细条病等的为害,因此,仍须关注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加强防治以确保补救措施的成功。水稻发生黑条矮缩病后,及时拔除或踩埋病株,并尽快通过补栽稻株,充分利用水稻自身的补偿调节功能,仍可减少因病害而造成的产量损失。实践证明,作为一项应急补栽措施,水稻掰蘖补栽(丛)是当前矮缩病发生以后最行之有效的农业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