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水稻抗旱育种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17-12-27 01:53

以"提高水稻抗旱能力,构建节约淡水资源的水稻旱植技术体系;应用生物技术提高水稻育种效率,扩大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等两个研究热点作为主题,中国水稻研究所组织召开了"生物技术在水稻抗旱育种申的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本次会议于2000年3月20。23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德州科技大学的外国专家及国内26所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部门、农业管理部门、基金管理部门和种业公司的4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安排了大会学术报告、分专题的学术讨论和旱稻种植现场的参观考察。

共有9位国内外专家作了大会发言,内容涉及中国农业与水稻抗旱、节水种植的发展;水稻抗旱性鉴定的规范化试验方法和设施;作物遗传改良中耐旱性的整合及其急迫性;水稻耐旱性的分子遗传策略和方法;水稻基因组研究成果和分子标记、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水稻旱植的矿物营养与生理;我国旱稻育种的基本情况和进展等不同领域。专家们对应用生物技术开展水稻抗旱性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必要的技术方法和研究设施、研究现状和进展等方面作出了充分的阐述和分析。

通过大会报告和充分讨论,与会代表达成如下共识:(1)应加大我国水稻抗旱性研究的投资力度,提高旱稻的产量、抗性和品质,使其达到与水稻相当的水平;(2)建立栽培稻旱植体系并大面积应用,是减少稻作灌溉用水,节约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性技术;(3)把改良我国现有旱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水平,提高现有高产水稻品种的抗旱能力作为育种策略;(4)充分运用水稻基因组研究成果和分子标记、转基因等先进技术,把抗旱性与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除草剂等优良性状(基因)加以整合;(5)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

会议考察了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海南省陵水县布置的20hm2"中旱1号"和"中旱3号"种植现场,这两个旱稻品种的抗旱能力和综合农艺性状得到与会代表的肯定,预计可达到4500-6000kg/hm2的产量水平。

会议还就"中国水稻分子育种计划"的年度研究进展进行了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