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害啥症状,如何防治效果好

发布日期:2017-12-23 16:17

早疫病

发病症状:不论发生在果实、叶片或主茎上的病斑,都有明显的轮纹,所以又被称作轮纹病。果实病斑常在果蒂附近,茎部病斑常在分杈处,叶部病斑发生在叶肉上。

发病原因:初夏季节,如果多雨、多雾,分生孢子就形成的快而且多,病害就很易流行。除去温、湿度条件外,发病与寄主生育期关系也很密切。当植株进入1~3穗果膨大期时,在下部和中下部较老的叶片上开始发病,并发展迅速,然后随着叶片的逐渐老化而向上扩展,大量病斑和病原都存在于下部、中下部和中部植株上。当然,肥力差、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更重。另外土质黏重者,出土质砂性强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措施:①品种的选择,一般早熟品种、窄叶品种发病偏轻,高棵、大秧、大叶品种发病偏重。②注意轮作,鉴于病原能有一年以上的存活期,所以要注意轮作。一般是与非茄科作物进行两年以上的轮作。在选择育苗床时,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③药剂防治幼苗定植时先用1∶1∶300倍的波尔多液对幼苗进行喷洒后,再进行定植,既可节省药液和时间,又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定植后每隔7~10天,再喷l~2次,同时对其他真菌病害也有兼防作用。

白粉病

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初现白色霉点,散生,后逐渐扩大成白色粉斑,并互相连合为大小不等的白粉斑,严重时整个叶面被白粉所覆盖,像被撒上一层薄薄的面粉,故称白粉病。叶柄、茎部、果实等部位染病,病部表面也出现白粉状霉斑。白粉状物即为本病病征(分孢梗及分生孢子)。发病特点:通常温暖潮湿的天气及环境有利于发展,尤其在温室或大棚保护地栽培,病害发生普通而较严重。病菌孢子耐旱力特强,在高温干燥天气亦可侵染致病。品种间抗性差异尚待调查。

防治措施:①注意选育抗病品种。②保护地栽培宜加强温湿调控,主要用粉尘法或烟雾法防治(10%多百粉尘剂15千克/15亩·次,或45%百菌清烟剂3.75千克/15亩·次,暗火点燃熏一夜,1~2次);露地栽培于发病前或病害点片发生阶段及时连续喷药控病,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粉15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1000~1500倍液,交替喷施2~3次,隔7~15天1次,前密后疏。

晚疫病

发病症状:真菌性病害,受病处产生的白色霉层就是病菌产生的孢襄梗和孢子襄。主要危害叶、茎和果实。叶片上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形成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的病斑,扩展后为褐色且边缘不明显的大斑,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白色霉状物。茎上病斑为暗绿色,条状稍陷,边缘霜状霉层较明显。果实主要危害青果的近果柄处,病斑呈灰绿色云状硬块,边缘不明显,潮湿时亦长有稀疏白色霉状物。初次侵染来自田间马铃薯病株,借气流把马铃薯植株上产生的孢子传播到番茄上,在番茄上产生孢子襄进行再侵染。

发病原因:在田间温度不超过24℃,夜间不低于10℃,早晚有雾,露重,或连阴雨,相对湿度在75%以上,晚疫病常发生严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植株生长过密,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危害。

防治措施:①加强田间管理,深沟高厢,及时整枝打杈,注意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②发现田间有中心病株时及时拔除,并清理病叶病果,对周围植株进行施药防止蔓延。③不与马铃薯连作,远离马铃薯种植区。④及时喷药,药剂可用0.3%波尔多液;75%百菌清7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等。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连喷2~3次。

褐斑病

发病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为害茎和果实。叶片受害会出现近圆形、椭圆形等形状的病斑,大小不等,灰褐色,边缘明显,直径1~10毫米,较大的病斑上有时有轮纹。病斑中央稍凹陷,有光泽。高温高湿时,病斑表面生出灰黄色至暗褐色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于田间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传到寄主上,从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潜育期2~3天。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28℃,适宜酸碱度为pH6.5~7.5。高温高湿,特别是高温多雨季节病害易流行。

防治措施:①加强栽培管理。低洼地采用高畦深沟种植,同时改善田间通透性。采用配方施肥,适当增施磷肥、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健全排灌系统,做好清园工作。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一般每10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