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疮痂病及防治方法介绍

发布日期:2017-12-15 12:11

柑橘疮痂病在我国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柑橘区的宽皮柑橘类发生较重,愈往南发病愈轻。

柑橘疮痂病症状

柑橘疮痂病为害新梢、叶片、幼果,也可为害花萼和花瓣。

受害叶片初期为黄褐色圆形小点,后逐渐扩大,变为蜡黄色,多发生在叶片背面,病斑木栓化隆起,多向叶背突出而叶面凹陷,呈圆锥状或漏斗状,叶片扭曲畸形,早期脱落。

新梢受害的症状与叶片相似,但突起不明显,病斑分散或连成一片,后期成斑疤,梢短弱,扭曲。

幼果受害,多在谢花后开始,初期为褐色小点,随后渐扩大成黄褐色斑,木栓化瘤状突起,严重发病时,病斑密集连成一片,幼果畸形,易早落。有的随果实长大,病斑变得不显著,但果小、皮厚、汁少、味差。另外一种症状,病斑连成大斑,病部组织坏死呈灰白色或灰褐色癣皮状,下面组织木栓化,显龟裂纹,皮层较薄。

柑橘疮痂病病原

病原为柑橘痂圆孢菌SphacelomafawcettiiJenkins侵染所致,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痂圆孢属。在阿根廷、美国已发现另一种疮痂病菌和新的生物型,可使甜橙类品种严重发病。

分生孢子盘散生或多数聚生在寄主的表皮层中,近圆形,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梗短,密集排列,单生,圆柱形,顶端尖或钝圆。分生孢子单生,无色单胞,长椭圆形或卵形,两端各具油球。柑橘疮痂病只侵染柑橘类植物。

柑橘疮痂病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季,当气温回升至巧℃以上,并为阴雨多湿天气时,病菌开始从老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借风力或水滴和昆虫传播到幼嫩组织上,萌发侵染成新病斑。新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其远距离传播是带病的苗木、接穗和鲜果销售。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1℃,发病的温度范围为巧一24℃,当温度达28。c以上时很少发生。广东的发生时期有两个,一是春季,为害幼嫩的春梢、花器和幼果,为最严重;二是9月的秋梢。但有一些橘类品种在特殊的环境下,夏梢也有发生。湿度对病害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凡春天雨水多的年份或地区,春梢发病重,反之则轻。柑橘品种的感病性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说,橘类、柠檬最感病,柑类、柚类等次之,甜橙类、金柑、枳抗病性较强。疮痂病菌只侵染幼嫩组织,以刚抽出而尚未展开的嫩叶、嫩梢及刚谢花的幼果最易受害,随着组织的不断老熟,抗病性逐渐增强。

柑橘疮痂病防治方法

1.检疫。新种植区,苗木、接穗实行检疫,禁止病原带入新区。

2.农业措施。以有机肥为主,实行配方施肥;春、夏季排除积水,改善果园环境;冬季清园剪除病枝、收集病叶集中烧毁,喷布0.8~1.0波美度石硫合剂或晶体石硫合剂巧0~200倍液,或0.8%一1.0%等量式波尔多液,以减少菌源。

3.化学防治。当春梢新芽露出02、0.3厘米、谢花约70%时,连续喷药2一3次,以保护新梢及幼果;8月下可至9月上旬抽发秋梢时,在新芽露出0.2一0.3厘米时喷药保护。农药可选用:0.5%等量式波尔多液,53.8%可杀得2干悬浮剂℃一1100倍液,或57.6%冠菌清干粒剂900一1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剂800一1旧倍液,12%松脂酸铜乳油800一1倍液,25%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80%贞生M·45可湿性粉剂500一600倍液,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4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