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小麦独秆栽培争高产

发布日期:2017-12-11 14:44

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适期播种是实现高产的关键。我省小麦淮北地区半冬性品种适宜播种期在10月上中旬,沿淮地区半冬偏春性品种在10月下旬,苏中地区春性品种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苏南地区春性品种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

据全省农情系统统计,截至10月29日,全省小麦已播种1680万亩,超过预计面积的一半。苏北地区小麦已播1566万亩,进度过7成,连云港、宿迁两市进度约8成,淮安市进度约三分之二,盐城市进度近半。苏中地区小麦播种106万亩,进度14%;扬州市进度约四分之一,南通、泰州两市进度约1成。苏南地区小麦播种工作刚启动,已播种面积仅8万亩。预计今年我省仍有较大面积小麦播种偏晚,播种期迟于适宜播种期10天以上的面积也较大。这些晚播小麦,如何才能实现高产稳产呢?

“晚播小麦由于冬前积温不足,难以带蘖越冬,分蘖成穗率低。采取独秆栽培技术,加大播种量,增加基本苗,肥料运筹前控后促,争足穗,攻大穗,有利于实现高产稳产。”省作栽站麦油科科长束林华介绍说,小麦独秆栽培技术,是适应腾茬过迟或遇旱涝灾害而不得不大幅度推迟播种期情况下的有效抗灾应变技术。技术关键是“四补一促”。

一是选用良种,以种补晚。相对来说早熟品种更适应晚播,选用相对早熟、灌浆强度大,容易达到大穗、多粒、千粒重高的优良品种,有利于高产稳产。淮北地区宜选用半冬偏春性大穗型品种,如淮麦21等;沿淮地区宜选用偏春性大穗型品种,如郑麦9023等;苏中和沿江苏南地区宜选用春性大穗型品种,如扬麦系列小麦品种。如果没有上述品种,应用适合当地种植的其他品种问题也不大。

二是提高耕播质量,以好补晚。在不影响秋熟作物产量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做到早腾茬、早整地、早播种,加快播种进度,减少积温损失。同时做到精细整地、精细播种、足墒下种、适当浅播,确保全苗、齐苗、匀苗、壮苗,为足穗奠定基础,争取稳产高产主动权。

三是加大播种量,以密补晚。淮北地区10月底以后播种,每亩基本苗以30万~35万为宜,播种量应加大到每亩20公斤左右;淮南地区11月中旬以后播种,每亩基本苗以22万~26万为宜,播种量应加大到每亩15公斤左右。如果采用机条播则相应缩小行距(15厘米左右)。

四是稳氮后移,以肥补晚。独秆麦由于基本苗较多,前期肥料用量要适当降低,防止群体过头,而在拔节后群体数量下降稳定后,则要适当加大氮肥用量攻大穗,分促花肥和保花肥两次施。淮北地区目标亩产450公斤每亩需施纯氮15~16公斤,淮南地区目标亩产400公斤每亩需施纯氮14公斤左右,氮、磷、钾施用比例一般为1∶0.6∶0.6;氮肥中基肥占30%,3~4叶期施分蘖平衡肥占10%~15%,倒3叶期施拔节肥占25%~30%,剑叶露尖施孕穗肥占30%。磷、钾肥的基追比一般为5∶5,宜在倒3叶期施用高浓度复合肥补充磷、钾。

五是科学管理,促壮苗成大穗。前期加强沟系配套以提高防涝防渍水平和抗旱能力,中期应用控高防倒剂防止倒伏,后期加强病虫害防治,并注意施用增粒增重剂,养根保叶,防止高温逼熟,增粒增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