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

发布日期:2017-12-01 21:01

一、症状识别

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棱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叶瘟指本田期稻株叶片发病。感病品种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节瘟是指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穗颈瘟一般多发生在出穗后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泽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穗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

二、综合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优质米品种

选用抗病丰产良种是防治稻瘟病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常发病区尤其要注意更换历年感病品种,推广对稻瘟病具有较好抗性的品种或组合,实行多源品种布局,避免布局上的品种单一化。

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稻株抗病力

大力推广大中棚旱育壮秧、合理密植、半旱式栽培、宽窄条栽、平衡配套施肥、科学管水等措施,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增强水稻抗病力。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加强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力。田间要保持浅水层,尽可能降低田间湿度。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以满足水稻需水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晒水池,以提高灌水温度,有助于水稻生育与提高抗病性。割净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以增加通风透光性。本田施肥技术要做到四结合、三依据、二看。四结合即化肥与有机生物肥结合;氮、磷、钾与微量元素结合;土壤施肥与叶面施肥结合;深施与表施结合。三依据即依据品种特性施肥;依据地力和产量指标标准施肥;依据叶龄进程诊断施肥;二看即看天、看苗具体施肥。增施硅肥与锌肥。切记偏施迟施过量氮肥。适当降低氮肥用量,避免追肥过晚,做到氮、磷、钾配合施用。

3、抓住关键、适时治疗

加强苗床调查,发现病情及时喷药防治。若苗床出现中心病团,应及时拔出病团内病株并深埋,然后喷药。

用20%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稀释液浸秧(浸泡秧苗1-3分钟,捞出用塑料薄膜盖严堆闷30分钟),或喷秧(移栽前3天喷雾秧苗),然后带药移栽,这种方法能基本控制本田叶瘟,防效达90%以上,从而大大减少本田叶瘟的发生面积和防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