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白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发布日期:2017-12-01 18:44

油菜白锈病是油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症状是:发病初期叶面上可见浅绿色小点,后渐变黄呈圆形病斑,植株叶、茎、角果均可受害,后期花梗受害后顶部肿大弯曲,呈“龙头”状,俗称“龙头病”,花瓣肥厚变绿,不能结实。茎、枝、花梗、花器、角果等染病部位均可长出白色漆状疱状物,且多呈长条形。

发病条件:当温度10℃左右,最高25℃;湿度95%~100%孢子囊萌发,侵入寄主最适温度为18℃,潜育期约12天,一般19~22天。冬季以菌丝和孢子囊堆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升高,孢子囊借气流传播,遇有水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侵染油菜叶、花梗、花及角果,油菜成熟时又产生卵孢子在病部或混入种子中越夏。一般在10月中旬~11月下旬(4~6片真叶)及抽薹至盛花期出现2个高峰期,雨天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一、提倡与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轮作,可大大减少土壤中卵孢子数量,降低菌源;二、用种子重量1%的35%瑞毒霉或甲霜灵拌种;三、加强田间管理,做到适期播种。根据土壤肥沃程度和品种特性,确定合理密度。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提高抗病力;四、发现病株后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此外还可选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可兼治油菜白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