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的识别及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17-12-01 15:24

水稻赤枯病属生理性病害,由于钾、磷、锌等营养元素的供应缺乏或不能被吸收利用而致病。稻株根系变黑,朽腐,多见于土壤通透不良的“烂泥田”,地下水位高的长期积水的“深灌田”,酸性过强的“铁锈田”,地下水位较高、低洼的“冷底田“。

一、症状

水稻赤枯病属生理性病害,多发生于水稻分蘖始期,分蘖盛期达发病高峰。病株叶片出现大小不等的赤褐色斑点,严重时聚合成斑块或条状。斑点在下部老叶尖端最先出现,然后向下逐渐变赤褐色,最后全叶枯死,同时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的全株只有少数新叶保持绿色,远看似火烧样。根系黄褐,混有黑根、烂根,且短小。

二、防治措施

1.多施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施用未发酵的有机肥过多的发病稻田,应立即排水、露田、晒田。

2、加强稻田水肥管理。插秧后一般水深以盖泥为度,摆栽的秧苗,立苗后再慢慢复水,返青后浅水勤灌,以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的生长;早施分蘖肥,促进秧苗早生快发,促进水稻根系健壮,减轻发病。

3、对已发病的稻田,应根据缺素的种类,及时追肥,控制病情。对缺钾型赤枯病,应立即排水晾田,以后浅水灌溉,促进新根生成;及时追施硫酸钾4—6公斤/亩,或叶面喷施1%硫酸钾溶液。对缺锌型赤枯病,立即排水晾田,实施浅水灌溉,促进新根生成。及时追施硫酸锌1—1.5公斤/亩,或叶面追施含锌微肥。但注意不能使用碱性肥料,以免加重病情。对缺磷土壤及时进行叶面追施磷酸二氢钾等含磷微肥,切忌单独施用氮肥,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