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防治小麦赤霉病

发布日期:2017-12-01 09:29

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近年来已成为小麦的主要病害。由于病麦含有毒素,已成为影响小麦优质高产的重大隐患,如果防治不当会造成小麦减产,严重的会造成绝收。

一、发病症状:病菌主要侵染穗部。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

二、发病时期与气候条件: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阴雨天气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小麦赤霉病一般是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可防而不可控。因此,在防治赤霉病上应采取“预防为主”。

三、防治措施:

1、清除作物秸秆等病残体或冬前耕翻将病残体深埋,以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数量。

2、药物防治:关键时期是小麦齐穗至初花期,一旦错过防治适期,防治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在小麦齐穗期至扬花初期可用25%氰烯菌酯悬乳剂(对镰刀菌有效)每亩100~150克+(7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6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80克)+(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10克),初花期和花后间隔7~10天各喷一次。

四、注意事项:

1、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应“预防为主,主动防治”,“重治轻防”的传统做法不利于赤霉病的防控。

2、亩用药液量偏少,不利于药效发挥。农户在防治时,很多是每亩喷施一桶药液(15公斤),如此少的用水量,会影响到药效的正常发挥,防治效果较差,应加大药液使用量,一般每亩最少使用2—3桶药液,确保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