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种植的操作误区及改进措施

发布日期:2017-05-23 08:35

棉花是河北省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广大棉农的重要收入来源。近年来,笔者在深入棉花生产第一线进行调查和指导生产时发现,很多棉农在种植棉花的过程中存在操作误区。笔者特结合当前生产实际,将有关误区及改进措施整理出来,供棉农朋友参考。

一、部分农民长期使用自留种,播种时种子不包衣由于近几年棉种价格较高,部分棉农为节省开支,往往买一袋种子后连续种几年,并且播种时不进行拌种和包衣,直接播种毛籽。这样虽节省了种子款,但为病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增加了防治病害的开支,并且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得不偿失。因此建议棉农购买三证齐全的,适合当地种植的棉花品种,如果使用毛籽播种,应先用50%的多菌灵浸种24小时,晾干后播种。

二、常年连作不注意轮作倒茬因为是老棉区,多数地块常年连作,有的地块种植年限在20年以上,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病原菌,致使枯黄萎病发生严重。同时,多年连作也造成棉田特定养分的缺乏,近年来发生的红叶茎枯病是棉田缺钾的重要表现。微量元素不足也会引起缺素症。因此应该实行合理的轮作倒茬,恶化病菌生存环境,改变田间小气候,创造利于棉花生长的有利条件。

三、施肥不平衡棉农在施底肥时,往往只重视化肥而少施或不施有机肥,致使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有机肥养分含量全,肥效持久,它能随棉花生长逐步发挥肥效。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因此在施底肥时应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施有机肥3-5方。化肥为辅,每亩施尿素15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钾肥10公斤或二胺50公斤,钾肥10公斤。如果种植杂交棉,因其生长势强,增产潜力大,应比常规棉多增施10%左右。

四、全生育期不揭地膜棉花从种到收,全生育期不揭地膜,从而导致根系浅,发育不良而引起早衰,同时连年种植不揭地膜对农田环境也造成了污染。实际上,地膜覆盖是一种促早化栽培管理技术,到6月份以后,地膜已不起作用,因此在棉花小垄封行前,应及时揭膜,对于旱薄地可适当推迟揭膜时间。

五、化控偏晚适当化控可缩短节间,塑造理想株型,但生产上往往化控偏晚,棉农看到棉株旺长后才用缩节胺,这样,效果不理想,形成高、大、空,田间荫蔽,通风不良,造成下部烂铃,脱落严重,影响棉花品质。一般年份全生育期可使用4次缩节胺,第一次于盛蕾期,约在6月20日前后,亩用量0.3-1克;第二次于初花期,亩用量1-2克;第三次于盛花期,亩用量2-3克;第四次打顶后,亩用量3-5克。可根据棉田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有旺长趋势的棉田用量可多些。雨水较多年份可增加使用次数。

六、棉花打顶晚,打顶小能多结铃棉花是一种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间很长的作物,若打顶偏晚,营养生长过旺,生殖生长推迟,错过最佳成铃期,伏桃比重下降,棉花产量品质降低。应遵循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的原则,一般年份7月20日前后打大顶,打顶后养分随即向蕾铃输送,结铃集中,达到伏桃满腰。

七、叶枝全部打完,降低了植株营养量这是多年来沿袭下来的传统习惯,棉农整枝时把果枝以下的叶枝全部打掉,认为这样才能保证营养全部输送到果枝。实际上叶枝虽然也消耗一部分营养物质,但它的光合作用与此相比则重要得多。经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可适当留果枝下部1-2个叶枝,这样可多结伏桃2-3个,每亩可增产10%左右,而且增加了优质棉。

八、前期施氮肥,后期补施磷钾肥在生产中发现部分棉农为了提苗,促进棉苗早发快长,前期只使用氮素化肥,到中后期才使用复合肥,这种施肥方法必须纠正。抗虫棉特别喜欢钾肥,尤其是苗期,只有保持较高的钾素营养水平,才能保证棉花正常的根系发育,后期早衰才能减轻。因此,磷钾肥一定要前移,能作底肥最好,不能施底肥的,也应在苗蕾期早施,重施磷钾肥。后期为防脱肥早衰,再追施些氮素化肥,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