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熟棉区棉花产量下降的原因

发布日期:2014-12-29 11:29

1、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不平衡

由于农家肥源有限,长期大量只施用氮肥和磷肥,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降低、综合肥力下降、理化性质变差、土壤板结、土地老化、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比例失调,满足不了棉花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造成棉铃小,成铃率低。

2、次生盐渍化日趋严重

多年来,忽视了对老棉区排灌系统的清理工作,出现了灌排不配套、排水不通畅、灌排通用、灌渠比排渠深,致使土壤盐渍化严重,土壤环境恶化,出现了烂芽、烂种。

3、机械化程度低

由于历史和经济方面原因,老熟棉区的布局不合理,其规模较小、较分散、形状不正规、田埂多,不便于大型的机械化作业,适宜于小型机械耕翻、中耕、播种作业,致使耕作层较浅,机械作业质量达不到要求,满足不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条件;同时不同农户、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插花种植即影响了规模效益的发挥,也不利于科技植棉水平的提高。

4、病害加重

对于老熟棉区,一方面轮作倒茬困难,连作年限长,导致土壤中菌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对棉花的两萎病检疫不够重视,使两萎病区迅速蔓延,无病田减少,由以前的5%发展到目前的30%;还有随着土壤中钾元素的缺乏,棉花红枯萎病的发生也较为普遍。这些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品质。

5、土壤的残膜量较高

随着地膜植棉技术的多年推广及对白色污染不够重视,致使棉田土壤中的地膜的残留量逐年增加。据调查,有些老熟棉区地膜残留量已达每平方米92克,平均均都在每平方米达60克,严重影响了棉花了发芽、根系的生长。

6、思想保宋观观念陈旧

在品种更新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管理上仍采用老一套的技术和管理办法,凭经验植棉,对一些棉花增产新技术、新产品持有怀疑态度,未能及时准确的落实好各项技术,抑制新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