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

发布日期:2023-04-06 09:21

要防治水稻恶苗病,应选用多菌灵、咪鲜胺等药剂拌种,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必要时使用药剂进行防治。

危害症状

苗期:发病严峻的不发芽或不能出土或出土后不久就逝世。发病轻的发病病株多体现纤细、衰弱、叶鞘拉长,比健株高出近1/3,色淡,叶片较窄,根系发育不良,既典型的徒长型症状。少量体现比健株矮小。大部分病株在苗期即枯死,少量移栽后25天内枯死。发病达50%以上的苗床

本田期:有3种类型病株。

①徒长型:病株体现叶鞘拉长,比健株高约1/3,分蘖少甚至不分蘖。叶片狭隘,并自下而上逐步枯黄。中后期出现倒生根,叶鞘变褐,根系发黑,后期茎杆变软,整株枯死,枯死株上出现白色至粉白色霉层。

②普通型:病株高矮与健株适当,叶色附近,有些发病快,2~3天即出现倒生根,并很快枯死。有些发病持续时间很长,除倒生根外表面看不出其他症状,至20天或更久才见枯黄。

③早穗型:病株体现为提前抽穗,约比健株早3~7天,且穗头较高,穗小,6~10天即成白穗,未成白穗的健壮也不丰满。

恶苗病发生特点

恶苗病菌在30~35℃繁衍最快,20~25℃虽能繁衍,但繁衍速度缓慢,到40℃病菌明显受到按捺。典型的症状一般发作在移栽后的25~30天内。侵染:种子萌生后,病菌从芽鞘、根和根冠侵入,引起禾苗发病。病株发作的分生孢子可从创伤侵入感染健苗引起再侵染而使大田发病。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感染到花器上发作病种子。脱粒时,病种子的分生孢子粘附在无病种子上再次引起带病种子。

发病时期:水稻一生都可能感染恶苗病菌引起发病。

1、菌源:种子带菌率的多少与苗期恶苗病发作程度有较大的联系。种子带菌率越高,发病越重,但恶苗病不是检疫病害。

2、环境:温度以35℃最适合,诱发徒长以31℃最为明显,在25℃下病苗大为削减。

3、培养:凡高温催芽,苗床高温办理的发病重。当土温在35℃时,病菌最易损害稻株,31℃时引起徒长最明显。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恶苗病不属于种子检疫规模,种子带菌量没有规定规模,购买合格种子、选用有用药剂进行种子处理,是防止恶苗病的有用措施

2、药剂防治:种子处理是药剂防治恶苗病的仅有方法,独自运用多菌灵、二硫氰基甲烷、咪鲜胺等为主要成分防治恶苗病,在带菌严峻种子上现已根本无效;劲护、富尔胎里壮等是目前市场作用最好的产品。

3、防治主张:主张稻农在挑选药剂时,挑选市场上防效好,运用量大的产品

4、恶苗病怎么医治:除种子处理防治恶苗病外,禾苗一旦发病将无法救治。

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措施

在水稻胡麻斑病的防治中,应改良土壤,消灭菌源,将种子进行消毒,生长中合理施肥和灌水,发病期选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

病害症状

水稻胡麻斑病主要侵染水稻叶片,最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至暗褐色椭圆形病斑,似芝麻粒状,病斑中部黄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有黄色晕环,两端钝圆形,但无延叶缘延伸的坏死线,此为小斑型病斑。

1、叶片:最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暗色至暗褐色椭圆形病斑,似芝麻粒状,病斑中部黄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有黄色晕圈,两端钝圆形,但无沿叶脉蔓延的坏死线,为小斑型病斑。

2、穗部:发生部位与稻瘟病相同,主要发生于穗颈,穗颈和枝梗病部变成褐色、灰褐色,潮湿时病部产生的霉层较黑较厚。

3、谷粒:受害早的病斑或全粒为灰黑色,其中,稻米粒变成灰色或成为秕粒,潮湿时,籽粒表面可生大量黑色绒毛状的黑霉;受害晚的谷粒上病斑与叶片上的极为相似,但较小而不明显,病斑多时可能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

发病原因

胡麻斑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稻草或病种子内越冬成为初次侵染来源。播种病种子,苗期可直接引起幼苗发病。在病稻草上越冬的病菌来年产生分生孢子,可借气流传播,引起水稻发病,以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气流进行再侵染。一般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后可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侵入后遇适宜环境条件,一昼夜即可显症,并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1、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同一品种不同生育阶段表现明显阶段抗病性。

2、土壤肥力。土壤贫瘠、缺肥、缺水时发病重,尤其土壤缺钾,引起水稻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更易发病。

3、土壤质地。酸性土壤,沙质土壤和泥质土壤上栽培的水稻发病重,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土壤缺水干旱或土壤水分过多,均可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1、改良土壤。避免沙质土壤上栽培水稻,并进行土壤改良,沙质土多施有机肥。

2、消灭菌源。种子消毒,烧掉病稻草或深埋沤肥,可减轻发病。

3、稻田及时灌水。防止过分缺水而造成土壤干旱,但也要避免田中积水,减轻发病。

4、合理施肥。增施基肥、及时追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尤其不能缺钾,一旦缺乏可引起赤枯病发生。

5、药剂防治。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或50%扑海因70—100克/亩,兑水15升/亩喷雾。

6、在品种选择上要选择抗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