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为兼性寄生菌,野生在海拔600-1000m山区的干燥、向阳山坡上的马尾松、黄山松、赤松、云南松、黑松等树种的根际。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茯苓药效很好哦。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茯苓的培育栽培技术,野生茯苓的特征等的介绍。
茯苓的培育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和荫蔽。砂质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
一、选地整地
茯苓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土壤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黄砂土为好,粘土、砂砾土不宜种植,且不宜连作。选好地后,深翻时要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种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块,彻底除净杂物。
二、备料
茯苓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在生产上主要分为干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
1、干段木备料法选择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
2、树蔸备料法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时,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树桩,将其周围1?5m范围内的杂草、表土铲除干净,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铲去4面树皮,留下4条两指宽的引线。露出地面的树根最多留4~6条,将其余的根截断。对树根也要铲皮3面,左右侧各留1条手指粗的引线,留根长度1~1.5m。上述各项工作,宜在上年冬季进行。
茯苓的播种方法
1、选种:按照茯苓“菌丝种”“鲜苓种”和“木引种”标准选用生产种。一般每窖用树料7-8公斤,需使用茯苓三级“菌种”300-400克,用肉引100-150克,如用“木引”每窖用20厘米长引筒二根,选好引种,应及时下窖,不可久置。
2、挖窖装料:当气温稳定在25度时,选晴天挖窖装料接种,罗田县九资河产区,一般在立夏至芒种之间挖窖。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挖窖,窖长60-65厘米。窖宽25-30厘米,窖深20-25厘米,窖底坡度20度左右,窖挖好后,稍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剂,将段木顺向摆入窖内,每窖用干料筒7.5-8公斤,装料时每窖先下料2筒排好排挤紧。再将苓种贴在窖上端料筒顶端。窖与窖之间相距15厘米。覆土3-4厘米。注意窖内下料时,先山下,后山上,逐窖放入料筒,每隔2-4窖留一条人行道,以便于管理。树兜料下窖,在树兜侧面贴上菌种。
3、茯苓接种:料筒下窖与接种是同时进行的。接种方法分为“菌引”“肉引”“木引”三种。“肉引”和“木引”是传统接种方法,可就地取材,但“肉引”容易退化,且浪费种苓;“木引”成活率低并易染菌。因此,现已大多数是人工培育的纯菌种代替。据罗田县农业局在苓区实验:用“双引”接种可提高发窖的保险率数,促进菌丝早生快发而丰产。缩短生产周期,现已得到广泛应用
(1)“菌引”接种法:即采用“贴引”法接种。用菌种(三级种)为料筒重量的4%树兜重量的5%将菌种袋一端或侧面用水果刀划开把菌种和料筒贴紧,防止脱离。
(2)肉引接种法:即采用“贴引”“垫引”接种。用种量是料筒重量的2%,一般用100-150克接时苓肉贴向料筒,苓皮向上,不得将苓肉弄碎。
(3)“木引”接种法:接种即采用接引方法接种,将“木引”种新口与料筒的断面对接,使皮筋相对,“木引”与料筒挨紧,不让引种;脱开。
(4)“双引”接种法:即接种时在料筒上端贴上菌种,再在两筒排列的料筒中间夹约50-60克的一小块肉引,或者待菌种上料后15-20天结合查窖,在料筒下端贴上50克嫩茯苓的肉引。料筒接种后,及时修好排沟整好场。茯苓场厢宽1、5米,高40厘米长度因茯苓场条而定,沟宽30厘米,以利于排水。
茯苓的管理方法
1、查窖:接种后菌丝约5-7天可长到料筒上,8-10天可延伸8-10厘米20天后可长到料筒下端。因此,接种后7-10天应及时进行一次查窖,检查菌种是否成活。其方法:一是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在茯苓地内查看,如窖上土壤干燥露水则表明窖内段木已“上引”反之则未上引。二是锄头扒开泥土,观察料筒表面,有乳白色菌丝蔓延否,若看不见菌丝,可把料筒表泥土扒开,但不要撬动料筒让太阳晒1-2天,然后按原样盖土,待5-10天后若仍不见菌丝上料出现“瘟窖”的应及时补种,或者取出料筒晒干重新下窖接种。
2、修沟排水:雨后及时修沟排水。
3、培土覆盖:头年9-10月和次年4-5月是菌核生长旺盛期,苓场会出现龟裂,要多次培土覆盖。防治茯苓和料筒露出地面“冒风”避免日晒龟裂或遭雨淋腐败。
4、盖草:高温干旱时,要盖草或搭棚。
5、围场:打桩围上篱笆,防治人畜践踏。
6、除草:要彻底清除杂草以及茯苓窖内外周围的杂草,树根。
野生茯苓的特征
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
2、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
3、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
4、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
加工:茯苓出土后清洗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
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
土茯苓食疗作用
1、味甘、淡,性平。有毒。归肝、胃、肾脾经。开散降泄。
2、用该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银花、白藓皮、威灵仙、甘草等同用。现临床上主要用于湿热疮毒,常与白藓皮、地肤子、苦参等配伍同用。此外,该品在临床上用治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疗效。
土茯苓食物相克
服时忌茶。凡治梅毒,可单用该品大剂量煎汤频服,或与生苡仁、金银花、防风、木通等配伍。凡湿热淋浊,小便赤涩者,可与木通、蒲公英、扁蓄等配伍,以利尿解毒泄浊。
性状鉴别
干燥根茎为不规则块状,略呈扁圆柱形而弯曲不直,多分歧,有结节状隆起,长约5~15厘米,直径约2~5厘米;表面土棕色或棕色,粗糙,常有刀伤切口及侧根残余部分,上端具茎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粗糙,有粉性,淡棕色;气微,味甘淡。
土茯苓片为长形薄片,大小不等,厚约1~3毫米,边缘不整齐,淡棕色或淡黄色;表面光滑(薄片)或稍粗糙(厚:片)。中间略具维管束点,仔细观察时可见砂砾样的光亮。纵切片常见花纹。导管不规则,富粉质,微有弹性,用水润湿后,手摸之有光滑感。以淡棕色、粉性足、纤维少者为佳。
茯苓其成熟标志为苓场再次出现龟裂纹,扒开观察菌核表皮颜色呈黄褐色,未出现白色裂缝,即可收获。以上都是关于茯苓种植等各方面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