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拌种的八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发布日期:2021-11-16 20:33

因为不了解,长期以来农民朋友有一些错误的观念,比如认为种衣剂颜色越深、刺激的味道越大,药效越高,其实不然。下面就是一些常见的拌种误区。

误区一:上了颜色就是种子处理

并不是上了颜色的种子就是种子处理,很多不法商贩抓住这一误区,卖了不少仅是颜料染色的种子,对种子并没有防护作用,对种子的发芽也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

误区二:种子处理就不用施肥用药了

种子处理可以有效地防病、防虫,甚至可以达到壮苗的效果,发挥肥料的作用,可以在作物整个生长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任何种子处理产品都无法替代农药和肥料。

特别是作物生长中后期,药剂在环境中发生自然分解,或者被作物吸收,逐渐失去效果,还是需要根据田间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是否要防治病虫害或者补充营养元素。

误区三:为拌种而拌种

拌种虽好,但并不是万能的。拌种只对土传或种传病害、地下害虫和部分地上害虫有效,用微肥或调节剂拌种是对土壤施肥的一种补充,不能替代施肥。拌种剂中的有效成分,无论是杀菌剂还是杀虫剂,作用对象是有限的。

因此选择拌种剂要有针对性,区域内什么病虫害严重,就要针对性地选择什么产品。如全蚀病严重,建议选择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成分;如果根腐病和黑穗病类严重,就可以选用苯醚甲环唑;防控麦蚜,就选择吡虫啉或噻虫嗪。

另外,还要根据小麦品种来选择合适的包衣,以达到弥补先天不足的目的,有效降低品种劣势。

误区四:包衣成分越多越好

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是药三分毒,不合理的复配会对种子造成极大伤害,成分种类太多,相互间可能产生化学反应,反而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误区五:产品越贵效果越好

贵的产品会有优势,但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的。

不同品牌的同一剂型的产品,在质量上往往有明显的差别,选择的时候不必迷信高价格的、新上市的奇特产品。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产品,另一方面要选择之前使用过且口碑好的产品。

误区六:出芽率低是包衣惹的祸

最近几年,多有因为种子处理导致出苗率低,甚至不出苗的事件发生。而一旦问题暴露,多数人都将矛头指向种子处理剂,这个是不科学的。

出现问题,更多的原因是由于使用不当(用量过多)、高温、低温、高湿、干旱等极端条件造成的。

不可否认,有些问题确实是种子处理的原因。比如不正规的企业产品,添加隐形成分,盲目用于非登记作物等,但只要选择正规厂家和品牌的产品,这些问题一般不会出现。

误区七:大瓶的拌种剂效果更好

很多农户选择拌种剂,同样的价钱更趋向大瓶包装,感觉大包装药量更足,效果会更好。其实,这只是心理作用。

农药的效果取决于有效成分含量和剂量,对拌种剂而言,往往是有效成分含量低的会在剂量上弥补有效成分的不足。所以,选择拌种剂更应该看具体的配方和含量。

误区八:成膜效果好、膜越亮的种衣剂越好

成膜剂是化学物质,其亲水基及疏水基的多少决定其外观的亮度,成膜的目的是为了在机械播种时可以顺利下籽,膜的色泽与种衣剂本身的效果无关。

相反,成膜物质会影响到种子的透水透气功能,在低温状态不但不会促进种子提前发芽,反而会影响种子的正常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