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化螟防治对策措施

发布日期:2021-11-10 04:08

多年来的治螟实践表明,仅依赖化学防治措施,不仅增加防治成本,而且不能实现持续控制,还可能带来害虫抗药性上升、环境污染、稻谷农药残留超标等新问题,所以防治水稻三化螟应采取综合治螟措施。结合秋播实施耕翻,是非常有效的农业控制措施,对减少残虫基数将有很明显的作用。因此控制水稻螟虫工作应从今年秋播抓起,力争赢得明年防治工作的主动。

根据多年来各地的治螟经验,提出以下技术意见,请各地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一、水稻三化螟的控制策略

鉴于水稻三化螟严重发生的现状,控制策略应是:以农业栽培措施为基础,科学用药为关键,压低基数与控制危害相结合。即各地要因地制宜,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并加以实施,降低螟虫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高化学防治水平,进一步压低基数和控制危害。

二、主要技术要点

1、充分发挥农业防治措施的作用,降低三化螟发生基数

1.1采取秋耕灭茬、春季灌水措施,压低越冬及冬后残留基数。秋播耕翻灭茬,可有效地破坏螟虫越冬环境,使越冬死亡率达60-80%,是压低三化螟越冬基数的极为有效的手段。

有条件的地区要结合秋播,进行耕翻或旋耕。春季3-4月份三化螟化蛹期间、幼虫和蛹抵抗力极低,如果此阶段灌水,死亡率较高,实行稻田养殖的地区及一些需灌水的春播作物田,可实行深水灌溉,进一步压低冬后残虫基数,减少秧田一代发生量。

1.2调整水稻播栽期,减少秧田一代有效虫量。三化螟是专性寄生水稻的害虫,充分利用这一特性,调整水稻播栽期,可收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常年一代发蛾盛期在5月20日前后,如果水稻于5月25日后进入立针期,则将有相当一部分蛾因无产卵场所而成为无数虫源,相应也减少一代落卵量,所以推迟水稻播栽期是控制三化螟发生基数的又一有效措施。沿江苏南地区调整播栽期的余地较大,可大力推广应用,考虑到既防虫同时又不影响水稻产量,沿江苏南地区播期宜推迟到5月20日前后为宜。

1.3调整水稻品种布局,减轻三代危害。江淮北部及沿淮地区,近年来回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推广中熟晚粳品种,使水稻破口期与三代三化螟卵孵盛期相吻合,食料条件好,有利于危害和种群的发展,因此江淮北部及沿淮地区,以及淮南的稻田养殖地区,可结合优质水稻的生产,调整水稻品种布局,推广种植优质早熟的中粳稻,使破口抽穗期在8月20日前,避开三代三化螟卵孵盛期,恶化三代三化螟的蚁螟食料条件,降低侵入率、成活率和危害率。

1.4统一栽培技术措施和水稻品种,恶化食料条件。

目前水稻栽培方式多样,有水育秧、旱育秋秧、直播稻、抛秧等,导致水稻品种多样,水稻分蘖期和破口期拉得长,导致水稻破口有早、有迟,使水稻三化螟食料条件好,这也是近年来水稻三化螟种群数量急剧上升的原因之一。目此,应从简化栽培技术措施入手,大力推广适宜本地区的1-2种栽培技术措施。品种上宜确立几个主导品种,尽量避免生育期不同的品种混栽。

2、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措施,控制水稻三化螟的危害

2.1采取科学用药对策,掌握防治的主动权。目前用于防治三化螟的药剂效果多在85%左右,如果不从一代抓起,在发生量较大的情况下,三代就难以把危害控制到一定水平之下,同时一代主要发生在秧田,防治面积和水稻发生量相对较小,防治成本低效果好,因此控制螟虫的危害要坚持“狠治一代压基数”的对策。从一代开始就要抓好防治,把基数压下来,

二、三代根据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2调整用药品种,提高防治效果。从田间防效试验看,杀虫双、杀虫单等沙蚕毒素类药剂防治效果较差,因此应选用氟虫腈(锐劲特)、毒死蜱、三唑磷及其复配剂等防治效果相对较好的药剂,在使用这些药剂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氟虫腈宜在一、二代使用,较为经济,同时对多种病虫害有好的兼治作用,而三代不宜使用,不仅用量大,而且达不到预期效果;二是毒死蜱防治三代时要适当提高用量;三是几种农药要交替使用,防止抗性产生;四是这些药剂对水生动物高毒,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2.3准确掌握虫情,坚持适时用药。三化螟是钻蛀性害虫,一旦蚁螟钻入稻株,药剂防治效果将明显下降,三代往往造成无可挽回的危害。因此掌握适期用药防治十分关键,要做好监测工作,准确掌握虫情和苗情动态,为正确开展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一、二代要在卵孵盛期用药,三代应在孕穗期至破口期用药,具体次数视发生量而定,在适期用药期内,具体时间视用药次数而定。

2.4采取正确的施药方法,确保防治效果。三化螟二、三代防治方法较重要,只有运用正确的施药方法,才能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正确施药方法要点是:首先要用足水量,手动喷雾每亩用水量应在40公斤以上,弥雾机用水量应不低于20公斤;其二喷洒要均匀,不留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