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红吸浆虫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发布日期:2021-11-05 14:36

我县的小麦吸浆虫属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Gehin)]双翅目,瘿蚊科。其各虫态特征如下:

1.1成虫

1.1.1雌成虫。全体桔红色并密披细毛,体长2-2.5mm,翅展约5mm。头下口式,两复眼在上方愈合。触角细长,14节,念珠状;基部两节橙黄色,短圆柱状;鞭节灰色,每节中部稍缩小,上有两圈刚毛和微细毛。中胸发达,足细长,跗节5节,爪简单,微弯和悬垫约等长。翅1对,呈阔卵圆形,膜质透明,带有紫色闪光,翅脉和翅面上有毛,脉纹4条,径脉总支直达翅的顶端,与前缘脉的端部相连,中脉的后支和肘脉合并为叉状。腹部9节,细长,全部伸展时约为体长的一半,形成伪产卵管。

1.1.2雄成虫。同雌虫相似,略小,体长2mm,触角较雌虫长,14节,鞭节灰色,其它各节中部明显收缩成颈状,犹如两节。每节膨大部分除有很多细毛和两圈刚毛外,还有1圈环状毛。腹部较雌虫小,末端略向上弯,交尾器的抱握器基部内缘和端节末端均有齿,阳茎较长。

1.2卵。长椭圆形,长约0.3mm,淡红色,表面光滑,快孵化时,红色,前端较透明。

1.3幼虫。末龄幼虫体长2.5-3mm,长椭圆形,体较扁,无足,蛆状,体表有鱼鳞片状皱起。体橙黄色,头小,无眼,触角短小。全体13节,前胸腹面有一“Y”形剑骨片,其前端分叉刻入较深。腹部末端有两对尖形突起。

1.4蛹。体橙褐色,化蛹分四个时期,前蛹期幼虫头缩入体内,体形缩短,不活跃,胸部白色透明;初蛹期体色橘黄,有翅和足,翅芽短且淡黄色,仅及腹部第一节,前胸背面1对呼吸管显著伸出;中蛹期复眼变红,翅芽由淡黄变红;后蛹期复眼、翅、足和呼吸管变为黑色,腹部变为橘红色。

1.5为害症状。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疵粒、空壳;大发生年可形成全田毁灭,颗粒无收。

2年消长规律

小麦红吸浆虫在我县一年一代,遇不良环境幼虫有多年休眠习性,故也有多年一代的。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冬越夏。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土表,此时小麦多处于拔节期,4月中下旬大量化蛹,蛹羽化盛期在4月下旬末,成虫出现后,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随之大量产卵。成虫羽化后当天即交配产卵,多将卵散产在已抽穗尚未扬花的麦穗小穗护颖内侧与外侧背面上方,一处产1—2粒或3~5粒,卵期3~5天。幼虫孵化后,随即转入颖壳,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唑取汁液为害。幼虫共3龄,历期20天左右老熟,至小麦接近成熟时遇有足够的湿度,爬至颖壳及麦芒上,随雨珠,露水或自动弹落在土表,钻入土中10~20厘米处作圆茧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