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小麦秋播情况
1.种植面积减少。据农业局三秋生产进度统计显示,2013年全市秋播小麦面积为46.1万亩,较2013年夏收面积减少15.3%。主要集中在顺义、大兴、通州和房山四个区县,分别为15.3万亩、11.5万亩、8.8万亩和5.6万亩,占全市的89.4%。
2.播期偏晚。由于夏玉米成熟期推迟,加之10月1日降雨影响播种进度,全市麦田播种期9月23日-10月15日,持续了23天,个别地块播种期推迟到了10月20日以后。全市平均播期为10月5日,与去年持平,播期仍偏晚。但10月8日后播种的晚播麦比去年减少8.8个百分点,10月5日前播的适播麦比去年高4.6个百分点。
3.新品种覆盖率提高。据对全市40个小麦定位监测点调查,新品种覆盖率86.2%,其中农大211、农大212、轮选987和中麦175四个主推品种占49.6%,京冬22、科遗5214等比例有所增加。种子企业与部分农户签订繁种合同,也使得石麦15等外地品种占一定的比例。
4.适播麦长势良好,晚播麦群体不足。全市40个小麦苗情定位监测点结果显示:监测点平均播期为10月2日,比全市平均播期早3天,平均基本苗36.2万,平均总茎数78.5万/亩,均比常年有所增加。
随播期推迟基本苗增加,基本上达到了不同播期对播量的科学要求,但不同播期地块间小麦群体和个体都表现出较大差异。10月5日前播种的适期麦总茎数在76万以上,而10月6日以后播种的晚播麦群体只有49万-63万。另外,个体生长量也有较大差异,10月5日以前播种的小麦单株分蘖在1.3个以上,但10月8日以后播种的小麦基本没有分蘖,冬前总茎数不足50万,且个体素质较差。
秋季气象条件
秋季气象条件可概括为积温略低于常年,降雨显著降低,土壤墒情不足。据北京市气候中心统计,小麦秋播至11月中旬(小麦冬前生长盛期)日照时数、≥0℃积温和降水量均较常年同期偏少。以10月1日播种为例,积温偏少12.7℃/天,降水量只有4.4毫米,偏少72%。11月10日全市麦田墒情监测结果显示:未灌溉地块0-10厘米、10-20厘米和20-4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仅为59.8%、62.9%和65.3%,旱情已现。
冬季管理意见
目前,小麦已经进入越冬期,冬季应适时镇压,保苗安全越冬。
1.适时镇压,保苗越冬。冬季镇压是一项保苗安全越冬的主要措施,地表有坷垃的地块和秸秆还田后土壤松软的地块,可在入冬后抓住回暖天气及时镇压。压麦要注意做到土壤压干不压湿,麦苗压软不压硬(最高气温5℃,麦苗解冻)。冬末春初,干土层厚度若超过3厘米,应进行镇压,以保证小麦安全越冬。晚播小麦冬前生长量不足,为防止镇压后掩埋麦苗,不要轻易镇压。
2.巧施农家肥,防止牲畜啃食。有条件的农户,可利用冬闲时间为麦田撒施农家肥,一方面起到保温作用,减少冻害;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持续增产。牲畜啃食、踩踏会使麦苗生长点和根系受到损害,造成缺苗断垄、群体不足,影响高产稳产。因此,要严防牲畜啃食麦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