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系统调控技术

发布日期:2021-09-10 13:46

系统调控是实现棉花“早、密、矮”栽培的重要保证,是棉花栽培技术较难把握而技术含量又较高的综合增产措施。科学地促控、塑造合理株型、田间群体结构和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棉花栽培的核心内容。认真抓好,防止棉花“高、大、空”,实施好以“控群体、壮个体”为中心的“早、密、矮”技术路线,是棉花高产栽培的关键。

一、棉花系统调控的意义棉花的生长发育进程、长势长相和成熟早晚受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土壤质地、肥力、灌水、化调等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多项技术措施的应用和协调配合。其中一项掌握不好就会影响整个调控目标的实现。要达到最佳的调控目标,必须从影响棉花发育整个系统的相关环节综合考虑,进行系统调节和控制。其中,棉花生长势的监测是前提,水控是基础,肥控要平衡,化控是关键,其它措施为补充。

二、确定合理的调控目标1.高产棉花的理想株型结构其群体株型结构形态特点是:棉株较矮,果枝较短,叶片较小且厚,铃较大,叶比重高。具体指标要求为:株高以55~60厘米为好,低于55厘米为生长不足型,后期易早衰;高于70厘米为旺长型,不容易夺高产。不同的密度可在控制范围内调整,节间、主茎各节间长度应由下而上逐渐加长,全株主茎节间长度平均以5厘米为宜,其中1~4节平均长度小于3厘米,5~8节平均长度4.5厘米左右,8~10节平均长度5厘米左右。因此,苗期、始蕾、盛蕾及初花期的化控和水肥调控至关重要。2.不同阶段的控制目标宽膜棉在现蕾期至盛蕾期、初花期生长速度较窄膜明显加快,特别是现蕾期至初花期是生长高峰期,应加强对植株的控制。以新陆早13号为例,苗期主茎日生长量0.3~0.4厘米,蕾期主茎日生长量为1.0~1.4厘米,初花期为0.5~2厘米。

三、措施

1.做好缩节胺系列化调苗期适当早调可实现壮苗早发,防止基部节间拉长,促进根系发育和早现蕾。棉花1~2叶期,每667平方米施缩节胺0.3~0.5克,5叶期施缩节胺0.5~0.8克;7~8叶现蕾期施缩节胺1~1.5克;10~11叶盛蕾期施缩节胺1.5~2克;13~15叶期施缩节胺2~2.5克;盛花期施缩节胺3.5~4克;打顶后5~7天施缩节胺6~8克。

①全程分段化调,适量轻调、勤调。缩节胺对棉花的有效控制期为10~15天,化调的时间决定控制部位,化调的剂量决定控制强度,每次化调可控制1~2台果枝和主茎节间长度。要塑造合理的株型,保持棉花全生育期的稳健生长,必须分阶段全程轻调、勤调。

②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缩节胺化调要根据不同品种、土质、肥力、长势、发育进程、密度、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灵活掌握,要与灌水、施肥相结合,点片与全面相结合,控旺不控弱,控高不控低。出现33~35℃持续高温天气,应当慎重化调。

③加强监测,做好落实。在棉花各生育阶段,要定点、定期调查棉花生长势的变化趋势,在有代表性的棉田取2~3个点,每点取10株(长势均匀一致),调查日生长量和红茎比变化情况,为化调提供科学的依据。化调要保证及时、量准、喷雾均匀,定向喷施在主要部位

。④施用缩节胺应注意的问题。施药与浇水间隔时间:缩节胺在喷施3天以后,主茎日生长量开始下降,10~15天是药效发挥最大时期,喷缩节胺第二天就灌水,起不到作用,应在浇水前3~4天喷施才能发挥缩节胺的药效。叶背喷施容易附着在叶背面,不易挥发,棉株对药液的吸收更充分,利用率更高。打顶后5~7天顶部果枝长出来,再喷缩节胺,有利于提高顶部果枝的成铃率。缩节胺的含量以98%为准,使用96%缩节胺用量加倍。

2.抓好水控技术适当晚灌头水。头水早晚对棉花发育和产量影响很大,头水偏早造成旺长,适当推迟头水,有利于促进棉花扎根和提高抗旱能力,实现稳长,早现蕾、早开花、早成熟。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对弱苗可提前进水促苗旺长,提早揭膜和开沟,促弱控旺,以水调节。

3.抓好施肥措施施肥总量要平衡,盲目加大肥料的投入,不但造成成本增加和浪费,还引起棉花旺长。根据测土施肥、土壤的供肥能力和产量水平合理施肥。要因地制宜,看苗施肥,棉花在盛蕾期、初花期生长势较强,对长势旺的棉田,水前开沟,不施肥或少施肥;长势弱的棉田要早施肥、早灌水;正常棉田重施花铃肥,保持棉花稳长、不早衰

。4.做好人工整枝工作及时打顶,并做好抹油条、打边心、摘除无效花蕾和推株并垄等工作,对密度大、长势旺棉田通过整枝,可改善田间透光条件。调节养分积累,减少蕾铃脱落,增铃增重促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