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促早栽培关键技术

发布日期:2021-09-09 23:40

新疆产棉区的热量条件较差,尤其是北疆棉区,苗期和吐絮期热量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无霜期短,前期易遭受冷害;后期降温快,秋季易遭受霜冻危害。南疆初霜冻一般出现在10月初至10月中旬,北疆则出现在9月底至10月初。热量条件差、积温不足是新疆棉花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针对无霜期短、热量资源相对不足的气候特点,新疆产棉区采取了一系列“促早”措施,加快棉花生育进程,多数棉田可以达到“4月苗、5月蕾、6月花、7月铃,北疆8月絮、南疆9月絮”生育进程要求。

一、选择熟性对路的棉花品种新疆棉花适宜品种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生育期,一般南疆要求生育期135d左右,北疆125d左右,正常年份霜前花率≥85%。生育期过短的棉花品种产量潜力小、易早衰,不易高产;过长则易受早霜的影响,霜前花率低。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基于这些考虑,北疆一般要种植早熟棉花品种,而其中北疆光热资源较好的地区可种植中早熟品种;南疆一般选用早中熟品种,部分地区可种植长绒棉品种。为满足棉花轻简化栽培、机械化采摘,还应具备良好的机采棉性状:果枝始节较高,株型相对紧凑、抗倒性强;植株生长发育稳健,结铃和吐絮比较集中,含絮力适中;纤维品质好,2.5%跨长≥30mm、比强度≥30.0

cN/tex、马克隆值4.5以下;对脱叶剂敏感,确保脱叶催熟效果好。

二、适期早播种新疆棉区无霜期短、热量资源相对不足,而且春季气温多变,要达到“4月苗”的生育进程要求,必须适期早播。一般当地表或膜下5cm土层温度稳定达到12—14℃时即可播种。南疆棉区播种期一般4月5日至15日,在4月20日之前播种结束;北疆棉区播种期一般4月10日至20日,在4月25日之前播种结束。为节约用水并避免降低地温,近年来新疆应用干播湿出、滴水出苗技术,取得良好的节水保苗和促早效果。

三、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抑盐和控草等效应,不仅保证了棉花早播,而且促进了棉花出苗、成苗和生长发育,调整棉花开花结铃期与当地光热最佳时段高度吻合,是新疆产棉区实现“一播全苗、促早发争早熟”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据1982—1984年在新疆莎车、墨玉、库车等地测定,4月15日至5月25日,5cm处地膜棉田地温比露地棉田高2.5—3.29℃;4月中旬至6月中旬,5cm和10cm的地积温分别比露地棉田高239℃和162℃。地膜覆盖度越大,地温越高,地积温也越多。地膜覆盖棉田主茎叶的出叶速度快,现蕾提前7—10d。新疆产棉区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覆盖模式,有一膜四行(即一幅地膜种植4行棉花)、五行、六行、八行等多种模式,还有增温保墒效果更好的双膜覆盖等。四、密植促早针对新疆气候干旱和无霜期短的特点,通过培育密度高、分布匀、整齐一致的高产群体,确保棉田能尽快达到较高的叶面积系数,充分利用棉花生长前中期光能,是促进新疆棉花早熟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新疆南疆棉区收获株数为1.15—1.5万株/亩,北疆棉区(早熟棉亚区)收获株数为1.35—1.6万株/亩。合理密植虽然能够促进早熟,但密度过高反而不利于早熟。根据试验和实践,当密度超过1.5万株/亩以后,中下部结铃受到严重抑制,烂铃和脱落严重,更多地靠上部成铃形成产量,反而不早熟。加之密度越大,需要株高越低,也不利于机械采收。随着机采棉不断普及,目前新疆棉花种植密度呈现出回落的趋势。在现有平均收获密度1.5万株/亩的基础上普降1500株/亩左右,平均达到1.36万株/亩左右是可行的。此外,新疆产棉区还配套了早中耕、早追肥、早浇水、早打顶、适时停水等促早措施,进一步挖掘了热量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