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及一喷三防技术建议

发布日期:2021-09-03 22:06

一、加强病虫害动态监测,确保信息准确和发布到位我省南北跨度大,不同区域小麦病虫害发生种类和时间不尽一致,小麦生长发育进程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各地要加强病虫害发生动态监测,特别要做好小麦吸浆虫、麦蚜、白粉病、条锈病和叶枯病等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工作,做到尽早预报、准确预报、及时预报,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及时发布病虫信息,指导农民科学开展防治工作。

二、科学指导病虫防控,确保防治效果

(一)小麦条锈病。进入5月份是小麦条锈病发生和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求遵照“准确监测,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策略,力争早发现,早防治,绝不能造成蔓延和危害。小麦拔节或孕穗期如果叶锈病发生,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应立即防治,可选用烯唑醇、三唑酮、丙环唑等进行喷雾防治,强调喷匀打透。该法同时兼治白粉病等。

(二)小麦白粉病。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是小麦白粉病的发病高峰期。当田间病叶率达10%~20%时,选用烯唑醇、戊唑醇、三唑酮等喷雾防治。发病初期也可选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硫悬浮剂等保护性杀菌剂喷雾防治。

(三)小麦吸浆虫。特别强调蛹期撒毒土防治,在此基础上做好吸浆虫成虫的防治工作。小麦齐穗期(5月上旬)是吸浆虫成虫羽化初期,每10网复次有10~20头成虫,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立即选用低毒有机磷类、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药剂喷雾防治。重发区要连续防治2次,间隔3天,消灭成虫在产卵之前。

(四)小麦蚜虫。5月上旬小麦蚜虫开始由下部叶片向穗部转移危害。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800头时,自然天敌单位与麦蚜比超过1:200头(指麦蚜超过200头)时,可选用低毒有机磷类、菊酯类或吡蚜酮、吡虫啉等喷雾防治。在这些药液中可加入烯唑醇、戊唑醇、三唑酮或多菌灵等杀菌剂混合喷雾,可以同时防治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叶枯病等。

三、及时防御干热风和早衰,确保小麦丰产丰收小麦灌浆期是争粒重保增产的关键时期。为有效延长小麦旗叶的功能,确保小麦“活熟”,这个时期要特别注意防御干热风危害。当遭遇气温30℃以上、风力3级以上、空气相对湿度30%以下的干热风危害时,各地要针对小麦成熟度和小麦灌浆期对肥力的要求,及时合理的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调整和补充小麦灌浆所要求的有关元素和肥力营养标准,达到抵御干热风、防早衰、增粒重的综合效果。

四、科学用药,确保小麦质量安全遵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准则》,要针对不同农药类别的安全间隔期,切实把握用药时间和用药方法。对超过防治指标确需防治的,各地农技人员要指导农民科学用药,要在农药安全使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科学进行防治,避免在小麦收获前盲目施药。要把控制农药的残留标准作为重要指标进行把关监测,确保农业环境安全、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五、切实抓好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小麦灌浆期是争粒重保增产的关键时期,此期确保小麦后期不遭受干热风及病虫危害是防控工作的主要任务。5月1~10日我省小麦“一喷三防”工作从南到北依次展开,一般年份石家庄以南5月1~5日,石家庄以北5月5~10日,衡水和沧州东部麦区5月3~8日。“一喷三防”主要内容是:防治病(叶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等)、虫(麦蚜、吸浆虫成虫),抵御干热风,防止早衰。各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用药,针对当地病虫发生种类和其消长情况,切实把握防治指标,指导农民搞好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合理混配喷施技术,及时落实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强调喷匀打透,切忌惜水不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