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中鉴定出了新型生物硝化抑制剂

发布日期:2021-08-31 09:32

硝化作用是农田氮素转化的主要途径,与氮素损失和利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维持氮素以NH4+的形式存在是提高作物氮素利用率的关键之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施卫明课题组利用自我创制的根系分泌物原位收集系统和GC-MS分离鉴定技术,我国首次从水稻中鉴定出新型生物硝化抑制剂,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施卫明课题组利用自我创制的根系分泌物原位收集系统和GC-MS分离鉴定技术,通过测定19个籼稻、粳稻品种的根系分泌物活性,首次从重要粮食作物水稻中鉴定到一种新型的BNIs———1,9-癸二醇,揭示了生物硝化抑制效应、1,9癸二醇含量与水稻品种氮吸收利用效率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该研究对于深化植物-微生物互作调控土壤氮素转化,提高作物氮素利用率、减少氮素流失和温室气体排放,指导氮肥减施增效,实现化肥氮零增长的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宁夏搭建枸杞病虫害防控新机制

近日,由农业专家护航,枸杞种植企业加盟,农户参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枸杞病虫害防控技术服务中心”在银川市正式运营。针对枸杞病虫害具有多发性、频发性的特点,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林科学院的枸杞研究团队在充分掌握枸杞病虫害关键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发病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病虫害区域性暴发危害的早期预测模型,搭建了中宁县枸杞病虫害监测预报技术信息化平台。新机制将技术体系、生物产品、科技服务与机制创新更好地融为一体。

可自动感知温度的控释农药问世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制出一种可自动感知温度的温敏型控释农药,可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

课题组利用凹凸棒土、碳酸氢铵等材料制备出一种复合纳米材料,并以该材料为载体与除草剂复配研制出温敏型控释除草剂颗粒。这种颗粒对于温度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通过温度有效调节颗粒中纳米孔道数量,从而控制除草剂的释放。该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流失,降低农药用量,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环境友好、使用方便、易加工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研制出水产养殖领域首个化学类新兽药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发布消息称,由该校与长沙拜特生物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复方甲霜灵粉(美婷),被中国农业部核准为四类新兽药。

这是中国水产养殖领域第一个化学类新兽药,它填补了世界各国在孔雀石绿禁用后长期无水霉病有效治疗药物的空白,为解决孔雀石绿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科学家揭示生姜香气特征形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质量与安全创新团队利用感官组学技术,从分子水平揭示了生姜香气特征的形成机制,为生姜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研究结果对于促进生姜挥发性风味其他相关系列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还能为生姜采收成熟度确定、生姜精细加工与高附加值利用、高风味品质生姜新型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与品质控制等提供技术指导。

南京研究出“彩色土豆”新品种

南京农业大学最近发布消息称,他们的“土豆实验室”找到了“彩色土豆”的色彩基因,掌握了这些基因,就能培育出花青素含量更高、颜色更深的土豆,增加土豆的营养价值。

“彩色土豆”并不是转基因产品,也不是添加色素形成的不健康食品,而是土豆的一个稀有品种。因为彩色土豆内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花青素使土豆展现出不同的颜色。如紫色的土豆会呈黑紫色,就是因为它的花青素含量高。彩色马铃薯比普通马铃薯品种增产20%左右。由于抗病性高,在生产中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有利于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云南省培育出含糖分最高的甘蔗

在云南省科技重大专项“蔗糖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支持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经过刻苦攻关,育出最高蔗糖分达19.2%的全国最“甜”甘蔗新品种———“云蔗08—1609”。这一重大育种突破,为云南乃至全国蔗糖产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已开始在全国蔗区推广。

湖南油菜早熟品种选育取得重大突破

“湖南双季稻区油菜早熟品种选育和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于2015年正式启动第三期攻关,经过两年实施,已育成并于4月20日左右成熟的湘油420、湘油514、沣油847、沣油320等早熟品种,全生育期缩短30天以上,基本满足“油-稻-稻”三熟制茬口要求。

该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湖南省油菜生产“西进、南下、北保”战略,确保了湖南省油菜总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