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特点与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21-08-30 07:32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区重要病害。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最明显的症状是从玉米第4-5叶期开始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条纹1-4条,最终使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发病症状: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熊穗。多在出穗后显症,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5叶上生1-4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上粗下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如笋状;还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7片叶显症。雄穗发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雄穗发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较少。病株多矮化,分蘖增多。

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黍轴黑粉菌。病原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原。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芽期至4叶期均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碎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进入花器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玉米连作时间长以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侵染温限15-35℃,适宜侵染温度20-30℃,25℃最适宜。

感病品种是导致丝穗病发病严重的因素之一。病原菌能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原来抗病的品种丧失抗性。早播和种子萌发后出现的低温气候为病害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玉米多年连作,田间积累大量病原菌,有利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发病植株不清除,带菌粪肥施入田间,投入少,管理粗放,都是发病的诱因。

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在丝黑穗病重病区推广具有防病功效的种衣剂,防治玉米丝穗病的种衣剂主要是含有无做出戊唑醇、稀唑醇、三唑醇、三唑酮等的种衣剂,但是以含戊唑醇的种衣剂防治效果最好、安全性最高。稀唑醇药剂在低温条件下,播种深度超过3厘米时产生药害。三唑酮、三唑醇对玉米苗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存在着安全隐患。相比之下,戊唑醇不仅防效好、安全性高,而且还可以促进作物生长,根系发达,有效分孽增加,提高产量,发芽快。所以要防治玉米丝穗病,应首选含有戊唑醇的种衣剂。也可以采取拌种的方式,玉米播种前用10%稀唑醇乳油20克湿扮玉米种100千克,推闷24小时。也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三唑酮乳油拌种,或40%拌种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7%拌种,或12.5%稀唑醇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2%拌种。采用此法需先喷清水把种子浸湿,然后与药粉拌匀后晾干即可播种。此外,还可用种子重量0.7%的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2)农业防治:积极推广对丝黑穗病具有良好抗性的品种,一些品种具有稳定的抗药性,即使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这些品种的发病率一般也低于10%,如农大108、农大313、本育9号、吉单180、四单19、新铁单10等。消灭初侵染原,清洁田间,拔除玉米,处理病残组织,含菌粪肥要充分腐熟。发病重的田块,在玉米开花期后,一旦发现病株,一定要割除并进行深埋处理,放致病菌扩散,应尽量减少土壤中病菌的残留量。实行作物间的轮作,即使不进行作物间的轮作,在选择玉米品种时,也要进行品种间的轮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