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大豆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发布日期:2021-08-26 06:03

近年来,农业种植技术快速发展,病虫害逐渐成为减少农业收益的重要原因。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大豆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做简要介绍。供大豆生产者参考。

病害已成为大豆减产的重要因素。因此,病害的识别与正确的防治是大豆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就大豆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做简要介绍。供大豆生产者参考。

1.大豆疫病

大豆疫病是典型的土传真菌性病害,大豆疫病的发生与降雨、土壤类型、耕作制度、肥料和栽培品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危害症状主要是侵染大豆的叶、茎蔓、豆荚和种子,以危害叶片为主。一般在叶片的叶尖或叶缘始发,初生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扩展后为不规则形暗绿色斑或暗褐斑,晴天中午可见病叶反卷、枯萎、最后变黄,病斑相互合并大块组织变褐枯死,一旦遇到阴雨天,可迅速扩展到整个田块。

防治措施:一是培育抗、耐病品种。二是是加强栽培管理:垄作减少连作,并加强耕作作业,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可减轻发病。

2.大豆根腐病

症状苗期主要发生在大豆根部,初期茎基部或胚根表皮出现淡红褐色不规则的小斑,后变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色淡绿,分枝、结荚明显减少。

农业防治:(1)合理轮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严禁大豆重迎茬。(2)采取垄作,深松,适时晚播,注意播深不能超5cm。(3)施足基肥、种肥,及时追肥,尤其应用多元复合液肥,弥补根部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4)及时翻耕。(5)避免机械伤根、防止大豆根部产生药害、防治根部害虫,以减少病菌侵入途径。(6)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地上茎基部侧生新根的形成。

药剂防治:通过药剂拌种,推迟侵染期。用含有多菌灵、福美双和杀虫剂的大豆种衣剂拌种,每100kg种子用种衣剂1000-1500ml拌种;此外,还可施用大豆根保菌颗粒剂,每公顷用30kg与种肥混施。药剂拌种后,药效只能维持15-25d,因此要及时进行中耕培土,尤其在地下根部受害以致死亡的情况下中耕培土措施更为重要,以促进地上茎基部侧生新根的形成,能及时补充肥、水,否则造成无侧根使幼苗死亡。

3.大豆菌核病

症状:从大豆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植株的地上部分,以花期危害最重,产生叶腐、茎腐、荚腐等症状,最后导致全株腐烂枯死。在植株上产生颗粒状的菌核。

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清除初染源,合理轮作。(2)选用无病种子(3)药剂防治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125-1.5kg/hm2。一般于发病初期进行一次,7-10天后再喷一次。

4.大豆孢囊线虫病

危害及症状:又叫火龙秧子,是线虫侵害苗期大豆根部引起的,受害大豆根系不发达,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严重时全株枯死,拔出病株可见根上有许多小米粒大小的黄白色颗粒(即病原线虫雌虫-孢囊。干旱和风砂盐碱土地发生较多,重茬和迎茬可使病情加重。

防治: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经济有效措施。在没有抗病品种的地方应采用3年以上的轮作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0-45kg/hm2随播种一齐施入土壤。

5.大豆霜霉病

症状:幼苗、成株叶片、荚及豆粒均可被害。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可系统发病。病苗子叶无症,第一对真叶从基部开始出现褪绿斑块,沿主脉及支脉蔓延,直至全叶褪绿。以后全株各叶片均出现症状。花期前后气候潮湿时,叶背面病斑密生灰色霉层,最后病叶变黄转褐而枯死。叶片受再侵染时,形成褪绿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小点,背面产生霉层。受害重的叶片干枯,早期脱落。

防治措施:选育和利用抗、耐病品种,加强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

5.1农业防治:根据各地病菌的优势小种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选用无病种子;实行2-3年轮作;大豆收获后进行深翻,减少菌源;增施磷、钾肥;增加中耕次数,提高抗病力;清除病苗,消减初侵染源。

5.2药剂防治:种子处理可用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和50%福美双铵3:2比例混合,以种子重量0.5%的量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