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田间消长及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21-03-18 00:27

由禾谷丝核菌引起的小麦纹枯病已成为我市小麦的主要病害,常年发病面积20~23.3万hm2(原扬州市),重病田产量损失1~2·成。为有效地控制小麦纹枯病为害,近年来,我市从本地实际出发,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研究相结合,小区试验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摸清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影响发病的关键因子,明确了综纺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田间消长规律

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生小麦纹枯病,根据全市各地多年多点系统观察,小麦纹枯病田间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进程。

1.1苗期侵染期病菌在小麦种子发芽后即可侵染,侵染以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一般在小麦播后30~40d,即11月中下旬开始见病。自小麦3叶期后,病株率逐渐增高,形成冬前发病高峰期。根据调查:冬前病株率一般为2%~5%,发病高的早播田块可达20%。

1.2越冬稳定期入冬后气温常年低于10℃,不利于禾谷丝核菌活动,病害停止发展,渍情基本稳定,而带病的麦苗上病原可存活,渡过越冬期成为早春发病的重要侵染来源。

1.3横向扩展期次年2月中旬后,随气温不断上升至13℃左右时,病菌开始入侵。2月底3月初进入发病盛期,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为春季发病高峰期.但此时严重并、侵茎率均较低。1994年2月中旬全市调查183块田,平均病株率12.31%,3月中旬调查275块田,15.5%,侵茎率为5.61%,病情指数4.26,4月中旬调查221块田,平均病株率43.8%,侵茎率11.27%,病指13.8。

1.4病情加重期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气温已完全适合病菌扩展,病株率趋于稳定,但病斑高度迅速上升,侵茎率与病情指数激增。1994年5月中旬全市调查620块田,平均病株率58.5%,侵茎率44.62%,病指数28.3%。

1.5枯白穗显症期一般于5月中下旬出现死穗高峰,此时病斑高度、病叶鞘与侵茎数都基本趋于稳定。高湿西南干热风和雨后骤晴会加速重病株失水枯死,从而出现大量枯白穗,常年白穗率1%~2%,高的田块达5%~7%。

影响病害消长因素

多年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发生受多因子综合作用,年度间发病主要受天气条件控制,地区间发病差异受生态类型和人为措施影响。

2.1天气条件天气条件对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不同时期作用不尽相同。根据泰兴市植何站系统观察,小麦纹枯病最终为害程度取决于3~5份的雨雨量,长江流域此期常阴雨连绵,1987年由于3~5月份雨量达291.9mm,因而发生和谐重,病指达37.9。

2.2土壤类型对不同土坟类型的田块调查表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及田间持水量低,植株易受干旱威胁,抗病力弱,病害发生重。南部高沙土地区小麦纹枯病平均白穗率为6.91%,重于中部通扬公路沿线,平均白穗率为1.99%,重于北部里下河地区,平均白穗率1.53%.

2.3农业技术措施根据我市多年观察,不同的农业技术措施,对小麦纹枯病作用不尽相同,尤其是播种期、肥料运筹、田间草害等影响圈套。播种早,气温高,湿度大,较利于病害的发生,冬前适于纹枯病侵染时间长,发病相对较重。合理施肥,科学运筹,氮、磷、钾比例协调,有机肥、无机肥搭配得汉,既有利于植株生长健壮。又有利于增强对纹枯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多施、偏施氮肥,不仅使植株组织柔嫩,且降低了植株抗病性。田间杂草丛生,有利于病菌发生,同时草害重,争肥、争光、争空间矛盾突出,植株长势差,抗病力弱,加剧了为害损失。1994年泰兴和仪征两市调查,不同草害程度下的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与产量损失关系密切,杂草丛生,增加了田间湿性,利于病菌的孳生蔓延,同时造成小麦植株长势差,抗病力弱。

综防技术

从本市实际出发,根据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及影响发病因素分析,总结近年的防治小麦纹枯病经验,其总体思路是:以农业防病措施为基础,健身栽培为目标,种子处理为重点,早春辅以重病田喷施井冈霉素。

农业防病措施

3.1.1选择高产抗病,耐病品种,适当降低用种量,适期播种。据各地调查,扬麦158的病情显著低于扬麦5号,且产量较高,我市95%以上面积种植扬麦158。大力推广精量播种,养活基本苗,一般用种120Kg/hm2左右。结合高产栽培要求,根据茬口早迟,适期播种,10月底前全面结束,既有利于保证小麦全苗,又有利于抗病。

3.1.2合理耕作制度,科学肥料运筹。耕作制度,不可能按照植保要求来设计,但我们的任务是在既定的耕作制度下,创造不利于发病的良好生境,对纹枯病发生重的田块,实行水田连作,减轻病害,注重多施有机肥,做氮磷钾平衡施肥,后期不偏施、重施氮肥。对缺乏有机质的土壤,增施有机肥,并在高沙土地区推广留高茬,稻草还田,清墒埋草等改良土壤措施。

3.1.3加强田间管理,搞好人工和化学除草。加强田间管理,实行沟系配套,排水降清,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根据草相,对症下药,适时用药除草;对防治失时的田块,及时人工拔除,降低田间杂草密度,减轻小麦纹枯病的为害。

2抓好种子处理经过我市多年种子处理的田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采用种重0.12%的25%百坦拌种剂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对前期病害都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防效可达30%~40%,对白穗防效较为明显。大面积推广应用种重0.2%的纹霉净拌种,控制时间长,增产效果好,播后窨水,出苗影响小,既能控制冬前发病,又能降低春季病害高峰期的病情指数,从而推迟了寅害侵茎高峰,减少茎秆受害率,最终控制田间枯白穗,另外种子处理后,还具有显著的促进分蘖作用。3早春重病田辅以喷施5%井冈霉素水剂早春开展预测预报,对于发病严重的田块,按照区域发生特点,实施分类指导,早春用好1~2遍药。里下河地区,在2月底3月初施好早春一遍药,并适当加大用药量,每667m2用5%井冈霉素水剂500ml。高沙土地区在施好第一遍药基础上,隔7~10d再用第二遍药,可提高防效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