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虫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20-12-18 16:12

大豆蚜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害虫,感染该病害之后,轻则减产20%,重则减产50%以上。因此,对于种植大豆的农户们来说,必须做好该虫害的防治工作。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供大家参考。

大豆蚜虫的危害特点症状

危害特点:大豆蚜虫的口器是刺吸式口器,它危害大豆时把口器刺入大豆植株的嫩叶和嫩茎中,吮吸大豆植株的汁液,使大豆的嫩叶、嫩茎叶绿素缺失,造成大豆叶片卷曲、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等症状,有的叶片卷曲成拳头状、有的叶片危害成“流油”状,大豆蚜虫的危害严重影响大豆的光合作用,造成茎叶生长缓慢、引起大豆植株营养不良、分支少结荚少,以及大豆豆荚瘪粒多不饱满、缺粒少粒,豆粒千粒重降低,严重地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危害症状:危害大豆的蚜虫常以成蚜和若蚜群集在大豆植株顶叶、嫩叶和嫩茎上进行刺吸危害,严重时可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影响大豆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大豆蚜虫吮吸汁液的同时,大豆蚜虫的肛门排出蜜露,就像在叶子上涂一层油一样,这就是群众所说的“流油”,其实它不是油而是含有甜味物质的蜜露,由于蜜露是甜的,很快被霉菌寄生,所以带蜜露的叶子上很快会生一层霉菌,覆盖了绿色的叶片,叶绿素吸收不到阳光,从而影响大豆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大豆的产量。

由于大豆蚜虫是刺吸式口器,所以大豆蚜虫刺入到有病毒病的大豆后,这个蚜虫的口器就带上了病毒,这个蚜虫再刺入健康的大豆植株时,就会把病毒传入健康的大豆植株体内,因此引起病毒病的蔓延危害,造成大豆病毒病在田间大流行,更加严重地影响大豆的产量。

大豆蚜虫发生规律

1初发阶段

5月中下旬有翅迁移蚜第1次从鼠李上向大豆幼苗上迁飞开始至6月下旬大量产生有翅蚜之前。大豆蚜迁入豆田后第1代全部产生无翅蚜,第2代有些个体可产生有翅蚜,扩散蔓延,造成大豆蚜在大豆田点片发生。一般自6月中旬后开始有蚜株显著增加,可造成大豆苗期的受害。

2盛发阶段

6月下旬大量产生有翅蚜开始至整个严重为害期,包括大豆蚜两次在田间扩散迁飞过程。6月下旬,大豆开花以前,大豆蚜大量产生有翅型后,即在豆田扩散迁飞(第2次迁飞),此后,蚜量急剧上升,田间发生较为普遍,有蚜株率有时可达100%,是造成大豆减产的主要时期。到7月中旬,可再次大量产生有翅蚜,迅速扩散(第3次迁飞)后,单株蚜量剧增,如条件适宜常出现严重为害。

3消退阶段

7月底以后至8月间,由于大豆植株生长点停止生长,气温较高或雨量较大,以及天敌数量增多,而不利于大豆蚜发生与繁殖,蚜虫种群数量日渐消退。此时,大豆蚜为害的部位,由原来多数集中在植株的上部而转移至植株的中下部叶背面。并出现大量淡黄色或乳白色小型蚜,生长缓慢,繁殖力降低。

大豆蚜虫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抗病虫品种

培育抗蚜虫品种,是解决该问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依靠大豆蚜虫的自然发生、消长与危害,在大豆生产田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调查大豆叶部蚜虫群体数量,从而筛选抗蚜虫材料作为亲本进行常规育种培育抗蚜品种。

2药剂防治

一是拌种。用大豆种衣剂包衣,既可防治早期蚜虫,又能防治地下害虫。也可用高效内吸性农药,如用种子总量的0.2%~0.3%的35%呋喃丹拌种。二是喷药。防治大豆蚜虫,关键是早发现早防治。大豆蚜虫排出的蜜是蚂蚁很好的食料,因此如有蚂蚁在豆株上爬,就要及早发现。在苗期用35%伏杀磷乳油1.95kg/h㎡喷雾,或吡氰磷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对天敌无害,且对大豆蚜控制效果显著。大豆田出现点片危害时,可用增效抗蚜威液剂2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或选用10%溴氰菊酯乳油、5%来福灵乳油、2.5%敌杀死乳油225~300mL/h㎡,对水600~750L喷雾。应注意轮换使用各种农药,减少蚜虫抗药性,并且保护天敌。鉴于大豆蚜虫抗药性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提倡选用高效、低毒杀虫药剂。贯彻合理用药,保护天敌为原则。

3农业措施

大豆蚜虫发生的轻重,与栽培形式关系密切,如大豆与玉米按照8∶2间作对大豆蚜虫控制效果最好,高峰期蚜量均低于大豆清种田及大豆与玉米按照8∶8间作田,基本可以有效的控制大豆蚜虫的危害。另外,套种油菜还可有效地增殖豆田天敌数量。

4生物防治

大豆蚜虫的天敌较多,包括捕食性瓢虫、寄生蜂、草蛉和食蚜蝇等,在天敌数量多时,可抑制蚜虫数量的增长。例如:在大豆田释放异色瓢虫,10d后对大豆蚜的防效高达90%。连续多年的豆田放蜂试验表明,日本豆蚜茧蜂可使大豆蚜的寄生率达56%以上,在中等发生年份可将大豆的卷叶率控制在1%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