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关键点

发布日期:2020-12-02 23:59

一、稻飞虱分布

3种稻飞虱在我国各省、自治区均有发生。褐飞虱:为偏南方种类,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害严重。白背飞虱:为广跨偏南方的种类,为害性仅次于褐飞虱。灰飞虱:为广跨偏北种类。

二、稻飞虱的习性

1、群集性:稻飞虱有群集为害特性,田间为害常可见点块状集中为害中心,严重时出现黄塘、冒尖穿顶等明显特征。

2、趋荫蔽嫩绿性:飞虱喜湿润凉爽环境栖息,故而在田间荫蔽、经常有水、生长嫩绿的田块飞虱发生较重。株形紧凑、香稻品种(美香占、早香一号等)较易招飞虱。

3、迁飞性:飞虱具有随风力随行远距离传播的迁飞特性,尤其是褐飞虱、白背飞虱这种具有候鸟般远距离迁飞的,更是随周年气温的变化南北迁飞

4、趋光性:飞虱在夜间有较强的趋光性,尤其在夏季傍晚夜幕临近时,飞虱活动很活跃,开过夜车的人深有体会,每当夜幕临近时,车灯总能吸引虫子过来。

三、稻飞虱为害特点

1、稻飞虱主要以成虫、若虫在稻株基部吸吮汁液。破坏稻株营养,进而阻塞水稻输导组织,出现黄塘、穿顶冒尖、枯槁倒伏、分泌蜜露而形成烟霉、空瘪粒增加,带毒的灰飞虱还会传播病毒病。

2、一般纹枯病发生重的田块更易诱发飞虱为害。

3、抱卵量大。雌虫每只产卵150---300粒不等,有的可产500-800粒,短翅成虫多的产卵上千粒,所以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预示飞虱将大暴发。

4、飞虱是累积暴发为害。如果前期不做好防控,任其发展,当田间基数足够大,产卵量则呈几何数增长,成、若虫高峰易暴发成灾。

四、稻飞虱防控技术

稻飞虱的防控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压前控后,绿色防控”的方针。

1、预防用药:生产实践中根据田间稻飞虱优势种群类别和发生程度来选用高效对应农药防治用药,预防可以用噻虫嗪、呋虫胺、吡蚜酮、烯啶虫胺等烟碱类药剂。

2、暴发用药:当田间虫量较多呈暴发态势时,就应速效与持效药结合使用,才能在短时间内降低虫口基数,减少损失,如用毒死蜱+吡蚜酮、吡蚜酮和烟碱类复配剂,同时添加助剂提高杀虫效果。

3、一般分蘖期百丛虫量200-400只以上或短翅成虫2-6只,孕穗期百丛虫量500-800只以上或短翅成虫5-10只,灌浆期百丛虫量1000-1500只以上就应及时用药防治。

4、稻飞虱是刺吸式口器害虫,在基部以口针吸食汁液为害,所以在选用农药时,在稻飞虱药剂选用上应当选内吸、触杀、熏蒸作用强的,速效与持效药剂结合。

5、田间无水干旱条件则采用毒土法,于晴天上午9时后,亩用敌敌畏拌干细土和制成毒土全田撒施。

最后提醒农民朋友,稻飞虱能飞善跳,要集中连片施药,防止稻飞虱迁移此起彼伏;施药时先从田四周打一圈,由外而内进行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