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豆褐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20-10-26 06:23

毛豆褐斑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常常导致毛豆品质及产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户们的种植收益。因此,农户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本文为大家总结了,供农户们参考。

症状:

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1)子叶:病斑为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上有很细小的黑点。(2)叶片:病斑为棕褐色,轮纹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直径1~5mm,严重时病斑融合成大斑块,引起叶片变黄脱落。(3)茎和叶柄:病斑为暗褐色短条状,边缘不清晰。(4)荚:病荚上的病斑为不规则棕褐色斑点。

病原:

病原为大豆壳针孢SeptoriaglycinesHemmi.。(1)形态。①分生孢子器球形,器壁褐色,膜质,直径64~112μm,具孔口。埋生于叶组织里,散生或聚生。②分生孢子无色,针形,直或弯曲,具横隔膜1~3个,大小(26~48)μm×(1~2)μm。(2)特性。病原发育温度范围5~36℃,最适温度24~2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30℃,高于30℃则不萌发。以器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组织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病原借风雨传播,种子带菌使幼苗子叶发病,先侵染底部叶片,后进行重复侵染向上蔓延。

发生规律:

(1)气候因素。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持续时间长发病重,高温干燥则抑制病情发展。适宜毛豆褐纹病发生的温度为24~28℃,最高温度为36℃,最低温度为5℃,病害潜育期为10~12天,加上适宜的降水量,有利于褐纹病发生。(2)栽培因素。连作地和重迎茬发病重。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排水不良,可加重病害。

防治措施:

(1)种子消毒。用种子重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0.3%的50%可湿性粉剂多菌灵拌种。(2)农业防治。与玉米和其他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合理施肥,尤其生育后期应喷多元复合叶面肥,补足营养,增强抗病性。收割后清除田间病叶及其他病残体,并进行深翻,以减少菌源。(3)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微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1~2次。